第三种模式 分析意象2(人物意象)
诗鉴赏之二意象美
教学目的:
1、 了解古代诗歌意象的知识。
2、 掌握古代诗歌意象的分析方法及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目的2。
教学难点:
意象特点的理解、意象内涵的咀嚼。
教学方法:
讲座,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
意象鉴赏2
“诗言志”,诗歌,是通过形象思维,用凝练、形象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所以诗歌是最具抒情性和形象性的。诗歌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居多。间接抒情的方式又可分为叙事抒情、借景抒情、借联想抒情、类比抒情等。所以,诗歌抒情总要借助一定的意象。优秀的诗歌,意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诗的创造力、想像力,诗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读诗,必先读懂意象。
(二)鉴赏诗歌中的人物意象。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意象。
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析】首联起得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这首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细加咀嚼,“孤舟”“独钓”又传神地写出人物的形体孤独,却性格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联想作者的人生态度,知人论世,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2、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意象。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析】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总之,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只有立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第三种模式 分析意象2(人物意象)
【提问方式】 1、试分析诗中×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即诗人形象)。
或“本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提问变体】 2、谈谈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3、诗人通过(×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或“表现了什么”)
4、诗人对(人物意象)的态度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同“思想内容”题)
【解题思路】人物意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人物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如:“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而又不乏羞涩的少女形象。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有装扮(铁衣碎)描写,有行动描写,于叙事之中塑造了一个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
分析诗中人物意象与小说、记叙类文章的人物身份性格、思想情感的分析方法大体一样。要分析:人物 (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分析抒情主人公意象,还要先分析诗中景物意象和人物意象的特点,再弄清诗人对景物意象、人物意象的态度,就可以感悟出来(有的还要结合诗人、背景,知人论世)。
【答题步骤】1、分析诗中人物意象:要注意细节描写的分析,人的情感是微妙的,灵魂深处的情感和人物的个性往往隐含在细节里面,要善于挖掘细节隐藏的深意。
2、分析抒情主人公意象:有的诗歌主要是写诗中人物意象,借以抒发人类美好情感,并不在意于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不必分析抒情主人公意象。但有的诗歌则主要在于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写诗中人物意象目的是为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已,并非目的。这样的诗重点在于分析抒情主人公意象。要先分析诗中景物意象和人物意象的特点,再弄清诗人对景物意象、人物意象的态度,从而感悟出(有的还要结合诗人、背景)诗人的情感。
3、诗中若同时写景物意象,也是为了抒写人物意象,也要围绕人物意象进行分析。
【答题模式】人物身份+性格简析+思想情感
文中人物意象特点+诗人对其态度+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例1-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题目】试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导航】先找出诗歌所写意象,感受其意境氛围,再找出描写人物的居处、动作、神情、心理:小红楼、阑干,描写的是闺中人;寒鸦、柳塘,代表的是伤离别;愁、恨、肠断、泪、相思,抒发的是无限恨;而在这种情景之下,“情知已被山遮断”却又“频倚阑干不自由”,表达的则是痴绝之至情。
【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例1-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长干曲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题目】本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导航】本文用笔非常省俭,只写了一个女子自问自答的四句话,似乎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动作、神态等。但细心的读者会从 “妾”“停船”主动与“君”交谈,却又欲盖弥彰地声明“停船”“借问”是“或恐是同乡”等描写上,自可看到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而又不乏羞涩的少女向你走来。
【答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而又不乏羞涩的少女形象。
【例2】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回答后面问题: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题目】谈谈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导航】本诗人物需从景物意象(见“分析景物意象”)、人物意象、抒情主人公(即诗人)三方面进行分析:
①诗人的神态: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独立深思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②诗人的情思(心理,通过景物意象借景抒情,见“分析景物意象”):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③诗人的情思 (心理,怅 感情强烈,直抒胸臆)
④诗人的言行 ( 问 谁主沉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⑤诗人的思念追忆 (携、忆、记 借怀人忆事抒情)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⑥诗人追忆的人物意象是怎样的?
携、侣、同学 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 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 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 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 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忆的虽是“同学”、“书生”,但站 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⑦诗人对文中人物的态度是什么?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思念他们,赞扬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表现了诗人与同志们雄姿英发、并肩战斗、藐视一切反动派、主宰这个美好世界的勃勃雄心和豪迈气概。
【答案】诗歌塑造了一个卓然而立,独立深思的哲人;一个积极向上,关怀国家命运的斗士;一个雄心勃勃,胸怀江山未来的伟人。抒发了诗人藐视一切旧势力、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革命豪情和凌云壮志。
【例3】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酬 张 少 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2分)
【题目】(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4分)
10、(1)“空”:徒然。(1分)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意思对即可)(1分)炼字题。基础题。
【导航】
【答案】
(2)、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1分)。“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1分),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2分)。(意思对即可)意象题,人物、特殊。基础题。
【例4】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回答后面问题:
【题目】诗人对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态度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导航】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
①少年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②“我” (抒情主人公):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③诗人对诗中人物的态度:诗人刻画周瑜是为了与自己对比,在对比中明显看出羡慕的态度。
【答案】诗人刻画了周瑜少年得志、雄姿英发的形象,诗人对这个人物意象的态度是羡慕,自叹不如。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表现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
练习一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余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题目】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诗人在给我们展现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的同时成功摄取了一个农村儿童的形象,试对该形象加以具体分析。
【提示】注意感受“小童”看到出现一条船就“疑”“急”的细节背后,表现出来的小童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分析其形象。
【答案】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勾画了一个热情纯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意象题,人物。基础题。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剑 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注:霜刃: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
【题目】这首诗着力刻画了一位“剑客”的形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试作分析。
【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位手持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而急欲施展才能,于一番事业的剑客形象。
3、潍坊市二模语文试题 16. 阅读下边这首唐诗 , 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
军城早秋
严武
咋夜秋风入汉关 ,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 莫遣沙场匹马还。
①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 分 )
答 :
②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中这位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 ?(4 分 )
答 :
【答案】 ①渲染了一种阴沉肃穆的气氛 ; 明写景物 , 暗写外敌人侵 , 战云密布。 (2 分。 两个要点中 , 一个要点 1 分 ) ②对战争的警觉和敏感 ; 刚毅果断的气魄 ; 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4 分。三个要点中学生答出其中一点得 2 分 , 答两点即可得 4 分 )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2)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1)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只答“思妇形象”扣1分) (2)诗歌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极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手法1分,内容理解2分,艺术效果1分)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坡羊述怀 薛昂夫
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
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注】瓜田:邵平秦时封东陵侯,汉初种瓜于长安东门。
(1)简要描绘出“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的人物形象。(3分)
答:
(2)有曲评家认为末了“高,高处苦;低,低处苦“句有警戒意,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答案】(1)一个身游宦海、倦于仕途,转而心系田园、难舍书琴且满心苦楚难言的封建老吏的形象。(2)作者用大实话说出自己难以摆脱名缰利索的痛苦,更向世人发出告戒: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为功名所困。
【《山坡羊》参考译文】
长江往东去,长安在西头,为了功名,江里行船,陆上驱车,宦游足迹踏遍东西南北路。厌倦了车船奔波劳顿,向往着琴棋书画生活,早早地两鬓都已斑白,终难功成身退打发迟暮。内心知足时,对功名也就满足。苦求便是贪心不足。其实,官做大了,有居高位的苦恼;官位低了,有为小吏的痛苦。
练习二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剑 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注:霜刃: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
【题目】这首诗着力刻画了一位“剑客”的形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试作分析。
【提示】本题要求分析诗中人物意象,诗歌从剑客(人物意象)的心理角度写人物的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位手持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而急欲施展才能,于一番事业的剑客形象。 意象题,人物。
练习三
1、2004天津,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提示】本题考查的是诗中人物意象的理解、分析。(1)由题目便可知本诗的写作内容,知道“一挥手”正面写蜀僧弹琴的动作,“万壑松”则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音乐那种震撼人心的效果。“一挥手”的洒脱与“万壑松” 的气势对比,写出了蜀僧高超的琴艺。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提示】(2)作者陶醉在蜀僧的琴声中,不知不觉碧山已笼罩 在一片暮色之中。这两句由景物描写暗示出时间的推移, 从侧面写出了琴声的魅力。意象题,人物。
【答案】 (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意象题,人物。
【答案】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练习四
1、08湖北卷 14.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临 江 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题目】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提示】理解本诗需注意下面介绍的背景和末句的深层含义,知道诗中人物做了什么事?诗人对他们的态度如何,进而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案】14.(8分)
⑴(4分)
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意象题,抒情主人公。
⑵(4分)
② 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比较题,意象题,象征性意象。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建业
[南宋]丁开①
谁遣凄凉满眼中? 萍花渺渺又秋风。
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
纵有千人惟诺诺,本无百岁更匆匆。
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
【注】①丁开:南宋时被贬扬州的官吏。建业:今江苏南京,古有“金陵”“建康”等称呼。②语出《史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根据全诗来看,造成建业城满眼“凄凉”的历史原因有哪些?(4分)
答:
(2)末尾两句诗,以嘲讽的口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2分)
【答案】(1)①外族入侵,兵革之祸。(由“马去牛来”致使“社稷空”可得知,2分,意合即可)
②君王不能任用铮臣,用人惟庸的黑暗统治。(由“纵有千人惟诺诺”致使“乾坤颠倒”可知,2分,意合即可)意象题,人物。
(2)①孤寂坚守(由“孤舟在”可得出坚守之意,1分,意合即可)
②无奈失落(由“聊”字尤能得出失落之意,1分,意合即可)情感题。
王维的《杂诗》(其二)的叙事更富有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诗人用白描手法记录了一次对话(应该就是诗人对来客的问话):“您从我家乡来,应该知道家乡的事吧?您来的时候,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可曾开了花?”诗人不直说思念,而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强烈的思念——诗人对家乡的景物是那么熟悉,诗人的语气是那么急切,他是多么想亲自回去看一看啊!
古诗中还有一些叙事类作品,以曲折见长,在很短的篇幅内写出波澜,有尺水兴波之妙,颇值得玩味。最有代表性的是晚唐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歌以闺中思妇的口吻来写,起句很是突兀,早晨起来,就要去打门前树上的黄莺儿;为什么呢?原来是不想让它在枝上啼叫;黄莺的声音很动听,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它的啼叫惊醒了我的梦;什么梦这么甜美?原来是梦见了在辽西从军的丈夫相会,难怪要去打那黄莺儿了。四句诗,一句一层意思,而且是用了倒叙的手法,环环相扣,思妇的极度失望、烦闷的心理活现纸上,可谓是极尽曲折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