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种模式 炼字型23
诗鉴赏之六――炼字美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注意对诗歌炼字的特点、方法的了解与解读。
2、掌握鉴赏炼字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炼字的方法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炼字的语言。
教学方法:
讲座,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一、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古人非常注重炼字。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而炼字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高考题“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考的就是炼字。
要做好炼字题,首先得明确几个概念,即什么叫诗眼词眼?
相传张僧繇(zhou4)(梁武帝时)画龙,一经点睛,便凌空飞去。诗眼、词眼,有似于此。
“诗眼”一词, 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 ,梅花欲动雪花稀。”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 题为《潜溪诗眼》。“词眼”一词, 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词旨》分八部分, 其六专论“词眼”。虽然“诗眼”、“词眼”的称呼出现较晚,而注意炼字,可以说与诗歌创作的历史一样久远。宋、元时代的诗论家,正是在千百年来诗歌的语言艺术日益精迸的基础上,在诗人们愈来愈自觉地注意锤炼字句的情况下,概括出“诗眼”、“词眼”这些诗学的新术语的。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古诗要求凝炼生动,在格律上又有诸多限制,因此更加要求字字含有丰富的内容。最为大家熟悉的是王安石炼字的故事。他有一首《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日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绿”字,先后换过十余字。最初用“到”,后改“过”,又改“入”,再改“满”,最后定为“绿”字。“绿”字为什么好呢?这里把形容词用作动词,当然在表达上就会更丰富,可从三方面来看:一、“到”“过”“入”等字只能状出春天来到江南,但写不出春到的景象。而“绿”却能使你感到一片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二、“满”字较前三字为好,因它写出了范围,但却写不出颜色——春季特有的颜色。“绿”却写出了。三、“绿”字暗暗透出一个“望”字。作者泊船瓜州,而他的家在金陵,此时正有思家之念。遥望江南“又是一年春草绿”,思乡之情顿生。如果用“到”“过”等字就传达不出这种感情了。
还有大家熟知的“推敲”这一典故的来源。唐代诗人贾岛作诗很重视炼字。一次在驴上得一联佳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觉得其中“推”字也可用“敲”字,正在用手做推敲的姿势时不觉冲撞了韩愈的行轿。韩愈得知缘由,考虑了一会对贾岛说,“推”字音义浊重,不如“敲”字更能传达当时意境。确实,“敲”字在极静中写出声,有衬托之妙。
元代有个著名诗人叫萨都拉,曾写了一联诗云:“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后听了一老人的意见,把上联的“闻”字改为“看”,全句顿时生色不少。大家知道,诗的意境讲究调动读者各种感官来体会。此句上下联一“闻”一“听”,不但相重,且不能使视听互衬,声色辉映。改一“看”字便有了视觉之景,听觉之声,意境更加完美。
几乎对每首诗中的某些用字都值得推敲,但推敲时一定要仔细品味诗人用字的表现力。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 、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的“压”“低”等字,郑燮《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咬”字,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夜宴》中起句的三个“满”字等等。如白居易的《暮江吟》首句为“一道残阳铺水中”。用了一个“铺”字。至少可以使我们想到以下三个妙处。一者言其残阳漫江之广;再者状出红日西沉,已落江面,光照之角几乎与江面重合,这才有平铺之感;三者写出光照的强度已由白无直射的强烈转为日暮斜射的柔和。“铺”使人联想到柔软波动的絮被,恰与荡起涟漪的江面吻合。如果用“洒”就缺乏整体感了。
“诗眼”、“词眼”最恰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独特感受,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
当然,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1、炼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比较:“你们都走吧,让我一个人留在这里。”“你们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这里。”)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有面积,更有气势;卷,不用激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江山如画”对应。
例3: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例4: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例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8: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例9: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例10: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11: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
例12: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例5:“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例6: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既有形容词义,又有动词义。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7、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例8: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9: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10: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炼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炼叠词:特征:重叠使用词语。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情感的作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炼表颜色的词:
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又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3)炼数量词:
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4)炼虚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罗大经《鹤林玉露》指出“作诗要健字撑拄,活字斡旋。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就是从这个角度看到炼虚字的作用。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第八种模式 炼字型23
【提问方式】1、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词用得准确传神(或: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予以简要分析(赏析)。
③某字历来为人称道(或“用得好”),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④联系全诗,赏析“×字”和“×字”的表达效果。
⑤请分析本曲中×类词(如:数词)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⑥简析“×”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⑦请结合×词语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提问变体】2、在写法上×联有两重含义(或×词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试简要分析。
3、这首诗中的“×字”可否换成“×字”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解题思路】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炼字的目的(或说作用)主要是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诗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含义丰富的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字在句中的含义+联想、描述营造的意境(或塑造的人物形象)+表达的感情
【答题示例】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题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导航】本诗为送别诗。“南浦”,南面的水滨,是个特殊内涵意象,与“长亭”一样,为送别的代名词,见之令人顿生离忧。(前两句写送别的地点、时间、情景,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西风”“袅袅”,寒风萧瑟,木叶飘零之秋;离人“凄凄”,肝肠寸断,凄凉愁苦。“袅袅”“凄凄”,相生相衬,如泣如诉,传神地写出离人肝肠寸断之情。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迭,让人倍感回肠荡气。)
后两句写分手后的情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是送别的高潮。诗人抓住最关键、最动人的细节——看,写出分手后让人肝肠寸断的情景: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仍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含泪而“看”,每“一看”,都引起送行人“肠一断”, 让送行人酸楚阵阵,无法忍受,以至于劝离人“好去莫回头”──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多么不寻常:这里的看,指离人回头望,就很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五步一回头”的味道,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感受到送行人的阵阵酸楚、泪眼朦胧。一个“看”字,尤为传神,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答案】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附:《南浦别》欣赏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流泻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 “南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楚辞。九歌。河泊》:“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象“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倍增离愁?
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迭,读来格外令人回肠咽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
后二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侧。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是送别的高潮。诗人捕捉住这关键时刻一个最突出的镜头: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多么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好去莫回头。”──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小诗短短二十个字,诗人精心刻画了送别过程中最传情的细节,其中的描写又似乎“人人心中所有”,如离人惜别的眼神,送别者亲切而又悲凉的话语,一般人都会有亲身体验,因而能牵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给人以深刻难忘的印象。
(何庆善)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夜怀吴中
(宋)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题目】(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在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
【导航】“有两重含义”一般就是双关义,说明诗句运用双关修辞手法在炼字,分析时根据诗歌意思找出双关词,然后分析其两重意义即可。有的题目还要求说出表达效果。这种题目往往与特殊内涵意象有关,平时要做好积累。如本诗的“柳”“灞桥”, 宋人积弱,伤离别之情盛,“灞桥”“柳”一块成为伤离别的代名词。 “柳”谐音“留”,明写留恋,留恋什么?标题“怀吴中”已言明;“灞桥”,北宋京城,“谁念行人寄一枝”,暗写朝廷无人留意(即“赏识”)自己的才能,自己报国无门。
(2)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
【答案】 (1)一是用“柳”音谐“留”,明写留恋吴中;一是用“灞桥”暗指京都,暗示朝廷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炼字题,双关。
(2)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赏识自己,让自己能为国尽力的愿望。情感题。
【例3】2006福建,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题目】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导航】这道题属异同探究炼字题,不但要分析所炼之字(如“敌”)在营造意境、抒发情感上的妙用,还要与要求比较之字(如“对”或其它词),说出同或不足,当然,探究题可从不同角度回答,可与不可,赞同不赞同均可,但要言之成理,认为诗中炼字比普通字或名诗炼字比普通诗炼字差的要慎重,没十分的把握不要求新。“敌” 动词。???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收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即可。 异同探究题,炼字,动词。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技巧题,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本题考查古诗的炼字及古诗鉴赏的技巧,回答时要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感情。
练习一
1-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加点一句中有三个字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字?它们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
【答案】 三个字分别是:“未”“先”“ 空”。概括力强含意丰厚,流露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未”字表达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白的感悟;“空”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以及对朝庭的不满和愤慨。(意思对即可)
1-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浑(皆,全)
①作者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②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案】 ①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技巧题,拟人。
②“系”字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离去的深情;“啼”字写出了黄莺呜叫的特点,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之情。 炼字题。
1-2-2.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胡兴安夜别 何逊
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路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③维: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2分)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写出“强笑(苦笑)”并有简要分析即可,2分)炼字题,基础题。
(2)①写眼前实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清凄悲凉的离别氛围。【分析的内容属于颈联(五六句),1分。分析言之成理,3分】
②写联想之景:颈联(五六句)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清凄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分析的内容属于颈联(五六句),1分。分析言之成理,3分】探究题,虚实。
1-2-3、08全国1陕西卷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 ,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 ,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 注〕 ① 潘大临(约1057 一1106 ) :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 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 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 l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 2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拳”和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了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 ”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炼字题。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了“最羡鱼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情感题。
1-2-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案】答: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1-2-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独坐敬亭山江 雪
李 白 柳宗元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①敬亭山在宣州,《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距李白被迫离开长安整整十年。
②《江雪》大约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
(1)古人评《独坐敬亭山》有云:“两不厌”妙矣,传独坐之神。古人为什么这么说,请你作出合理的鉴赏。(4分)
(2)《江雪》借“渔翁”形象寄托了作者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了政治上的抑郁若闷。请分析本诗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对塑造“渔翁”这一形象所起的作用。(4分)
【答案】(8分)(1)“两不厌”用拟人的手法,表面写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人间的无情,点出“独”字。从而表达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2)前两句用“千山”“万径”这样广阔的背景作烘托,背景越阔大,“渔翁”的形象就越突出;前两句“绝”“灭”极写环境的幽静沉寂,烘托出“渔翁”清高孤傲的情感世界。
1-2-6、08全国1陕西卷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别 滁
[宋]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
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
莫教弦管作离声。
读罢本诗,你能体会出诗人与滁州百姓怎样的深情?“我亦且如常日醉”中的“且”字,极为精妙,请分析它的妙处。
【答案】官民同乐,滁州百姓对诗人离任的真挚友好的感情。
“且”写出了诗人与民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他的内心活动。
1-3-1、2006上海,14-16 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题。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4)“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4)答案:曲牌
解析:题干已经提示“黄钟”是小令的曲调,由此也可看出“人月圆”应是曲牌。形式题,曲牌。
(15)答案:B
解析:A项“语言委婉”有误。C项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D项末句表现的是一种悠闲宁静的生活。
(16)参考答案:“倦”字既概括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解析:炼字题,形容词。注意理解主旨。此曲实为怀古,作者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
1-3-2、2006江苏,1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 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 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园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解析:情感、炼字题,副词。抓住句中“家”“相望”“天涯”等词语以及全词作者抒发的情感。
(2)参考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解析:技巧题。注意下句“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园夜煮茶”,表达了作者强烈盼望归家的情感,不难看出归与不归的反衬。
(3)参考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解析:探究题。注意“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等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和语言风格。
1-3-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案】(1)“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炼字题。
(2)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技巧题,虚实结合。
1-3-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①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①陂田:山坡上的田地。
(1)“水绕陂田竹绕篱”一句中的两个“绕”字有何艺术效果?(4分)
答:
(2)诗的第三、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4分)
【答案】(1)两个“绕”字把远景和近景连在一起,远处山坡上的田地,有潺潺的流水环绕,村舍的小院,有青青的竹林环绕,田园气息弥漫其中,静谧之感油然而生。炼字题。基础题。
(2)夕阳西下,暮归的牛背上并不是横卧的牧童,而是伫立的寒鸦。表现了诗人悠闲宁静面又略带清愁的心境。意境题。基础题。
1-3-5、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蚕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中一二两句中的“残”“稀”“尽”“飞”妙在何处?试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从表现手法上看,前两句和后两句有何关系?这样写有何深刻内涵?
【答案】(1)a.照应题目中的“暮春”b.突出暮春景象的特点,渲染出春光逝去、凋零空寂的气氛。炼字题。
(2)前两句是对后两句的映衬(反衬),即用黄鸟飞去、春花落尽反衬竹的“不改清阴”;这样写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这种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赞美。技巧题,反衬。
1-3-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I叫答问题。
山村即目
丘逢甲
一角西峰夕阳中,断云东岭雨蒙蒙。
林枫欲老柿将熟,秋在万山深处红。
【注】作者离台内渡后,定居祖籍粤东镇平(今广东蕉岭)澹定山村。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3分)
(2)诗中第三句的“欲”“将”二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1)作者通过描绘山村中西边日落东边雨、林枫欲老柿将熟、远处万山红遍等秋景,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感情。情感题。
【联系诗歌内容分析,2分。作者的心情1分。】
(2)因为“欲”“将”二字描绘了欲老未老之枫叶、将熟未熟之柿实,此时的枫叶、
柿实红得富于生机,红得耐人寻味,与末句的“秋红”照应得天衣无缝,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即目所见的景致。炼字题。
【内容分析,2分。前后照应,1分。】
1-3-7、08安徽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
【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情感题。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炼字题。
1-4-1、08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8分)
14.1分《游褒禅山记》
15.3分 B 情感题。
16.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炼字题,色彩词。
1-4-2、阅读李白的《长相思》,完成后面题目。(6分)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漾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1)“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诗人描绘深秋景象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孤灯不明思欲绝”一句“孤”字的艺术效果。(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评论:“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禄水之波澜”两句,用语似嫌重复,“青冥”即“高天”,写“波澜”也似可不必兼用“禄水”。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分)(1)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2)一个“孤”字,明写一盏昏暗的孤灯,涵蓄着诗人内心的孤苦与无奈,“孤灯不明”引人“思欲绝”,“思欲绝”的人儿眼中总是不明的“孤灯”。(3)可以从充分抒发感情的角度阐发。
1-5-1、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清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欧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请分析本曲中数词运用的特点和作用及本曲写景的层次顺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曲中运用了“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由于选择的数词不同,富于变化,增强了生动活泼的情韵。五句写景由远而近,从大到小,写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写远方的船,第七句又村落酒店酒旗,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格调。意象题,炼字题。
1-5-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淮 村 兵 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 淮村: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戴复古: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诗中“无主”、“茫茫”两个词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全诗以写景为主。诗人如何借助景物的描写突出题旨的?(4分)
【答案】(6分)
(1)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在繁茂的春草后缀以“茫茫”也暗示了荒凉。(2分)炼字题。
(2)诗人借对寂寞开无主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凶煞的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不堪,不写兵荒马乱,自见兵荒马乱;后两句以“几处”破败的住家为点,又写到“一一”人家为面,点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的百姓的同情,并对入侵之敌表示仇恨。 意思对即可。采分点在能写出具体的景物(2分),答出主旨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敌人的仇恨(2分)意境情感题。
1-5-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接舆,春秋时的隐士。五柳,指陶渊明。
(1)“寒山转苍翠”中“转”字在写景中的作用是什么?
(2)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技巧题,意象表达、抒情方式、意境营造。
(3)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写出了山的颜色渐变的动态。 炼字题。
(2)①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②所写景物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③选取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以上三点答对两点即可)技巧题。
(3)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快乐。 情感题。
1-5-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1)(2)两题。(8分)
三月晦日送客
唐·崔橹
野酌乱无巡,送君兼送春。明年春色至,莫作未归人。
(1)分析诗中“兼”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2)作者的感情在三、四句中发生了变化,变化中又流露出另外一种感情,增加了感情的浓度。试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8分)(1)(4分)作者运用“兼”字,把送客与送春的难舍难分的双重惆怅自然巧妙地糅合在一起,(2分)以伤春之情强化了离别之情。(2分)炼字题。
(2)(4分)作者在三四句中抒发了一种期盼之情。(1分)春天即将逝去,与客人分手在即,作者却又盼望来年“春”“人”俱归,(1分)期盼之情中又流露出一种挽留之情。(2分)情感题。
1-6-1、08天津卷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答案】(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炼字题,形容词。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意象情感题。
1-6-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6分)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简析“生”与“入”二字在颈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 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
【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中评这两句诗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说怎么对人说,可惜殷没有交待,但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将这两句诗“手题政事堂”,一是“每示能文”。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1-7-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销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释】①江皋:江岸。 ②凤团:是宋时一种名茶。
①前人评此词第二句“颇含画意”,试作具体分析。(3分)
答: 。
②本词抒情优雅细致。请结合下片中的某个词语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5分)
【答案】①答:“云鸠”云色如鸠,绘出乌云墨黑;“拖雨”则贴切状出乌云翻滚过后下雨的情景。生动而形象地画出春江烟雨图。意境题。
②答:“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方才一饷短梦,竟大有难以遣除了却之愁,故须饮茶以消其一份梦后的惘然。下句写燕子垒巢。燕子不辞辛苦飞来飞去,一次又一次衔泥而来,眼看着就渐渐营造成了新巢。燕子极忙,词人则静。
“静”字,暗示的实是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悲哀,隐约见于此二句之言外。
结句转为室外。“又移日影上花梢”时光流转,不知觉间 ,日影又已移上花梢。 “又”字,则日日空对春光之意亦隐然可见。整合下片三句首字所下之“闲”字 、“静”字、“又”字,词人心头不忍时光白白流逝的愁怨不难体味。这种淡淡的哀怨,实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情绪。而词中表现得极精微、含蓄。炼字题。
练习二
1、2005全国II,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提示】炼字题。本题考查诗词鉴赏能力。首先从题目及整首诗歌中把握诗歌大意,诗歌是作者在邯郸驿馆的思家之作。其次回答赏析诗句的题目的原则是要始终扣住诗句来回答问题。对诗句中的名词要关注,将其作为意象来把握其中的关系,自然地引申出对作者心情的评价。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提示】技巧题,虚实结合。语言风格题。诗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眼前的孤寂之情是 实,家人围坐之景是虚,是作者头脑中想象的景象。回答此 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将诗歌描绘的景 象展开。语言风格明白如话,是白居易诗作的典型风格。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苦坐”的“影”陪伴着“抱膝苦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答案】(2)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
答:
(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4分)一是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情感题,双关。
(2)(4分)“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羁思的凄凄,突出其份量之沉重。“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炼字题。
3、08全国二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炼字题,比喻。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情感题。
练习三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1)“潮浇夜江斜月里”中用一“斜”字,好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除此之外,这一“斜”字对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3分)
(2)若把“两三星火是瓜洲”中的“星火”换上“枫桥夜泊”诗的“渔火”好不好呢?为什么?(3分)
【答案】(1)“斜”字与上一句“一宿”呼应,描绘出行人那一宿羁旅愁思不曾成寐的情形,表述出“愁”的思想感情。
(2)不好。因为“江枫渔火”是近景,看得清,“两三星火”是远景,看不分明,只见星星点点,如何知是渔火?是灯光?唯其如此,却更惹人想象。另外,《枫桥夜泊》用的是重笔,此诗纯用轻笔,两者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