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诗眼)
【提问方式】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或:“××”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或:词中 “×”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提问变体】2、本诗(或诗中某句)的“诗眼”是什么?
或: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或: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简要赏析。3、两首诗都有一“×”字,但在诗中的含义和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4、简析“×”字在诗中的作用。
或:本诗是怎样以“×”(字词)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解题思路】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点明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模式】诗眼寓意+诗的主旨+诗眼对主旨的作用
【答题示例】
【例1】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题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导航】是否同意“关键”之说,这种题型也可以不同意,但难度大、不稳当,一般还是同意好。有寓意、双关义、特别义的词大都是特殊内涵意象,平时理解清楚并积累足够,解题时注意诗歌内容,理清寓意就不难,解题也就容易了。
“折柳”是个特殊内涵意象,可以是动词,以折柳相送表惜别、思念、留念;但从“闻笛、玉笛暗飞声、曲中闻折柳”看,这里的“折柳”指“折柳曲”,指笛声。“折柳”曲是古曲子,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而全诗抒发的正是思乡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折柳”当然就显得很关键了。
【答案】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例2-1】2006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题目】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导航】这是一道诗眼与非诗眼的辨认题。要从诗中诸多重要字词里筛选出诗眼,但不用说出作用。答题关键是在理解全诗主要情感的基础上,分辨出“构成全诗的线索,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点明全诗的思想”的字。诗眼与非诗眼关键性的区别在于结构上是否“构成全诗的线索”,内容上是否点明全诗要突出的思想。若没有,只是诗中一个次要的情感(比如情感变化的一个次要部分、拿来衬托主要情感的情感),则不是诗眼。详见下一小题答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技巧题,修辞对比、比喻、象征。
解析: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结合诗人的写作风格能更方便地理解诗歌主旨。杨万里善于敏锐地发现与迅速地把握自然万物.细腻地描写出来,并善于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的领悟与体验,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例2-2】3、2004福建,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题目】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导航】这也是一道诗眼与非诗眼的辨认题。有的诗眼并不在诗句中,而在诗题里;有的诗眼这不是明确抒情的字词,而是某个能象征情感的象征性的字词,这一些字词的辨认、筛选都属于诗眼辨认、筛选题。
【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意境题、诗眼题。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
【例3】08湖南新课标卷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
【题目】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导航】这也是一道诗眼与非诗眼(普通炼字)题,只是辨别的不是一首诗里的重要字词,而是两首诗已筛选出来的两个关键字,答题关键是辨别而不是筛选。另,本题要简析“含义”和“作用”。
诗眼与非诗眼关键性的区别在于结构上是否“构成全诗的线索”,内容上是否点明全诗要突出的思想。若没有,只是诗中一个次要的情感(比如情感变化的一个次要部分、拿来衬托主要情感的情感),则不是诗眼。认定后要分析出两者的区别。
【答案】答: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比较题,炼字,动词。
【例4】3、2005天津,1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题目】(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导航】本题要简析诗眼的“含义”和“作用”,仍然从结构上的线索作用(贯穿全诗)和内容上的作用(突出全诗情感)两方面分析。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1)参考答案:“望”字是全诗的统领(诗眼),四句诗只写一个“望”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北“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东西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
解析:诗眼题。此题考查对诗词中关键字的理解,要点明它在全诗中的作用,并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2)参考答案:苏轼的“大江东去”表达的是词人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感情高亢壮阔,侧重怀古。“大江东去水悠悠”象征南宋的国运一去不复返了,表达的是词人作为俘虏的亡国之恨,感情沉痛,侧重现实。
解析:比较题,情感。此题须联系诗后的注释,以及诗中“夕阳”“寒鸦”“目断”等词语来理解全诗表达的感情,再与苏轼的词比较就不难了。
【例5】07大纲四川卷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2分)
【题目】(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6分)
【导航】“诗人的心绪集中”的、全诗要表现的字,当然是诗眼,所以这一题其实就是诗眼题。但本题多了一问,要简析“怎样表现”。
诗言志,诗歌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是为了抒情的,而“乱”这个动词拿来抒情,抒发的当然是烦乱的情绪了。
因何烦乱?怎样表现?回头看看全诗,分析一下意象、意境,就更清楚了。首联残月、昏灯,心情不朗;滴漏,使不朗之人更添焦急,已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是 “乱”的部分原因。颈联天地色凄凉,王安石是个心忧天下的政治家、革新家,“天地”暗指国家,写的是忧国之思。尾联疏桐蝉鸣更是使心情乱成一团糟。全诗抒写的正是因家国之思而引起的烦乱心绪,所有心绪凝聚于一个“乱”字。
【答案】12.参考答案:(1)驿站秋夜难眠图。意境题。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诗眼题。
练习一
1、2004全国III,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毂皱:绉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1)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2)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1)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绉纱毅;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的,故用了“渐觉”一语。技巧题,描写。
(2)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呜,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眼题。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鉴赏能力。回答第一问需抓住首句中“渐觉”二字.看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风、波、杨、杏),是抓住了什么特点描写的。第二问则是对古人炼字妙用的理解阐释。“闹”字除了色彩和热烈之外,还能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使画面情趣盎然,鲜活生动。
练习二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①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① 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著有抒怀乡情思的《登楼赋》。
1、 诗眼,有全诗之眼,有一篇之眼,有数句之眼,有一句之眼。你认为“寒日萧萧上锁
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句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
2、词的尾句有“言止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词句作分析。
【答案】1、“恨”,把梧桐人格化,使它有了意志和力量,这恨是梧桐的也是诗人的。
2、词人说自己像仲宣心情凄苦,为思念故国旧家的愁苦所煎熬,但尾句将词意宕开,饮酒赏菊,寄托了浓愁难遣、无可奈何的情怀。更引起读者冥思苦想。
2、2004江苏,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提示】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第(1)问需解释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富有边塞特 征的地名或景观.如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另外,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 境内;二是内容,题目“征人怨”及细节“马策、刀环”都提示 这首诗是写征人的戍边生活。意象题。
第(2)问诗眼题。实际上是分析诗人如何写“怨”的。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通篇没直接写“怨”字,但句句都有“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属,实际上都统一于 “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金河复玉关”反映了对战事频仍的怨恨;“岁岁”“朝朝”从时间上流露出怨情;“三春白雪”则怨边塞奇寒无比;“万里黄河绕黑山”,是怨环境艰苦、景色单调。
【答案】 (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怒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9.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答:
10.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9. “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诗眼题。
10.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技巧题,反衬。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1)为什么説这是一首羁旅离愁诗?
(2)这首诗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1)“孤雁”是表达羁旅伤感的特殊意象,“关月、塞”都是表示异域他乡的特殊意象,“独、冷、孤飞”更写出诗人飘泊异乡,世路峻险。诗人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2)“诗眼”就是一个“孤”字,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题名《孤雁》,全篇皆实写孤雁。 “归塞”二字,可以看出雁群北飞回,“相呼失”写出“离群”,“独何之”,“孤飞” 与“行” 作对比,突现孤雁之“孤”; “渚云低”渲染了“孤飞”雁压抑恐怖的氛围, “关月冷” 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全诗所写,都是紧紧地扣着一个“孤”字,写出孤凄忧虑的羁旅离愁之情。(能抓住几点分析即可)
【赏析】
这首诗题名《孤雁》,全篇皆实赋孤雁,“诗眼”就是一个“孤”字。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
为了突出孤雁,首先要写出“离群”这个背景。所以诗人一开头便说:“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作者本是江南人,一生中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带作客,多天涯羁旅之思。此刻想是站在驿楼上,极目远望:只见天穹之下,几行鸿雁,展翅飞行,向北而去。渐渐地,群雁不见了,只留下一只孤雁,在低空盘旋。我们从“归塞”二字,可以看出雁群是在向北,且又是在春天;因为只有在春分以后,鸿雁才飞回塞外。这两句中,尤应注意一个“行”字,一个“独”字。有了“行”与“独”作对比,孤雁就突现出来了。“念尔”二字,隐蕴诗人同情之心。古人作诗,往往托物寓志,讲究寄兴深微。“念尔”句写得很妙,笔未到而气已吞,隐隐地让一个“孤”字映照通体,统摄全局。“独何之”,则可见出诗人这时正羁留客地,借孤雁以写离愁。
颔联“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是全篇的警策。第三句是说失群的原因,第四句是说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时间是在晚上,地点是在寒塘。暮雨苍茫,一只孤雁在空中嘹嘹呖呖,呼寻伙伴。那声音是够凄厉的了。它经不住风雨的侵凌,再要前进,已感无力,面前恰有一个芦叶萧萧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影单心怯,几度盘旋。那种欲下未下的举动,迟疑畏惧的心理,写得细腻入微。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孤凄的情感熔铸在孤雁身上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读来如此逼真动人。诚如近人俞陛云所说:“如庄周之以身化蝶,故入情入理,犹咏鸳鸯之‘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替鸳鸯着想,皆妙入毫颠也。”(《诗境浅说》)颈联“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是承颔联而来,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渚云低”是说乌云逼近洲渚,对孤雁来说,便构成了一个压抑的、恐怖的氛围,孤雁就在那样惨澹的昏暗中飞行。这是多么令人担忧呵!这时作者是在注视并期望着孤雁穿过乌云,脱离险境。“关月”,指关塞上的月亮,这一句写想象中孤雁的行程,虽非目力所及,然而“望尽似犹见”,倾注了对孤雁自始至终的关心。这两句中特别要注意一个“低”字,一个“冷”字。月冷云低,衬托着形单影只,就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而这都是紧紧地扣着一个“孤”字。唯其孤,才感到云低的可怕;唯其只有冷月相随,才显得孤单凄凉。
诗篇的最后两句,写了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是说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从语气上看,象是安慰之词──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实际上却是更加耽心了。因为前面所写的怕下寒塘、惊呼失侣,都是惊魂未定的表现,直到此处才点明惊魂未定的原因。一句话,是写孤雁心有余悸,怕逢矰缴。诗直到最后一句“孤飞自可疑”,才正面拈出“孤”字,“诗眼”至此显豁通明。诗人飘泊异乡,世路峻险,此诗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清人刘熙载说:“五言无闲字易,有余味难。”(《艺概。诗概》)崔涂这首《孤雁》,字字珠玑,没有一处是闲笔;而且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可称五言律诗中的上品。
(徐培均)
练习三
1、2006四川,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
周 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嶙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提示】(1)诗眼题。题干要求结合全诗赏析,本诗除第一句点题并交代主人公外,底下三句移步换形,写主人公离家越近,环境景物不断变化,人物心情也不断变化发展,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描绘:依筇的归客、凄冷的萤光、昏月下的村店、竹窗斜漏的灯光,写景句句扣住“夜”字,写情句句不离“归”字。回答时分析到位即可。
【提示】(2)意境情感题。诗人在最后一句写看到自家灯光和灯下的身影,戛然停笔,含意未申。然而通过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诉诸言表的复杂感情。这里没有点明屋内人的身份,可以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烧”“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答案】(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练习四
1、2005江苏,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提示】本题侧重结构上的分析。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诗眼题。
(2)清冷、幽静。孤单、寂寞。意境题。
(3)“为拂绿琴埃”。技巧题,修辞双关。
【赏析】李益和苗发、司空曙,都列名“大历十才子”,彼此是诗友。诗题曰“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苏武书》),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本诗亦然。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此诗通过微风的形象,成功地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
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感到格外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而于风著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全诗构思巧妙,比喻惟肖,描写细致。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