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校园文化 语文教学
摘 要:
一、课题实验缘起(大背景:语文素养对于人的终身学习和整体素质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日见明朗,高考、中考因之做出重大改革,新课标更是应运而生,各地相关教改实验方兴为艾,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实质阶段。但是,由于陈旧观念的束缚、教育大锅饭懒散作风的困惑,“满堂灌”“一言堂”“题海战术”依然充斥中学语文教学阵地,它们压抑学生个性,破坏学习兴趣、引发并加重厌学情绪,非常不利于中学语文教学。小背景:我校自1988年以来,一切文娱、体育等人文活动几近废绝,学校异化为一片“题洋课海”,学生异化为答题机器,导致师生素质日益下降、教与学积极性日益低落,厌教厌学情绪日益加深,导致初中教学萎靡不振,高中教学难出成绩,校园文化日益劣化,语文教学陷入困境。)
二、课题来源:由校领导、语文组研究决定,报县进修学校备案。
三、关键词概念的界定
1、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 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概念为具体内容。主要内容是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此为核心内容)。本课题研究营造“校园文化”指“校园精神文化”。
2、语文教学:“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交际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四、关键词概念间关系:
宽松和谐、人文理性的校园文化是先进、优质的语文教学的先决条件,而优良的校园文化促进优质的语文教学之后,优质的语文教学又反过来推进优良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两者呈互为因果、相因相成的关系。
五、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
六、成果:
十个月来,课题组成员和“飞越”文学社、飞越期刊工作人员,以其谦虚好学、勤于钻研的工作态度和拼搏奉献、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以其超常的工作热情和拼命三郎式的工作作风,带领全校学生,在近十个月时间内,创办出省内最优秀之一的“飞越”文学社,出版省内一流的“飞越”中学生文学期刊(共9期,稿源和购阅范围由学生扩大到教师,由校内扩展到全市许多学校;稿量由第一期的100多篇发展到第七期的六百多篇,第8、9期的700多篇;印发量由第一期的300本发展到第8、9期的2000本;《中国校园文学》和《时代小记者》编辑部给予极大的关注,争相拟定“飞越”文学社为校级记者站。从2003年10月开始,《作文天地》(现CN级刊物《读写天地》)和省教育学院的CN级刊物《中学生时代》先后专题介绍“飞越”文学社,并逐期转载“飞越”期刊作品,《中学生时代》还把“飞越”之星康健推为“写作之星”并专栏转载其作品。短短三个月内,两刊便转载“飞越”期刊作品16篇(现还在继续转载)。而更为可喜的是,由于“飞越”的成功,大大带动了全体师生的写作热情,学生主动作文、主动请教老师蔚然成风,高一年开学才一个月,竟能交上十篇作文,许多老师、校友也纷纷要求发表文章,校园上下出现了人人竞相为文、师生争谈“飞越”的奇丽风景,兴办了“飞越”图书室(天天门庭若市,610名学生自愿参加,三个月借书量达两万多本次),成立了“时代小记者”校级记者站,颇有成效地进行了7个课题的研究(其中康庆顺老师的课题在市骨干教师优秀课题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另有两个是市教育局下达课题),大大激起了师生的教、学热情,改变了十几年来我校不良的校风、学风,逐步共同营造了一个师生竞相为文、品文,人人关注社会、留心生活、爱校乐学的前所未有的优良的靓丽的校园文化,大大促进了语文教学,并从而促进了各科学习,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结论:
实验表明,优良的校园文化是优质的语文教学的先决条件,通过语文组、文学社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能最好地为优质的语文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大大促进语文教学;而校园文化与语文教学又是互为因果关系,优质的语文教学又势必推动校园文化。
正文:
一、课题实验缘起
(一)大背景:
中学语文教学经历了这些年来社会各界硝烟弥漫的口诛笔伐,基层教育者风风火火的素质教育实践和中上层专家学者喊喊杀杀的理论争鸣,语文能力对于学好各科知识、技能乃至为人处世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日见明朗,语文读写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的举足轻重的意义已不单为众多有识之士所注目,连有点思想的市民也能形成共识。在这种大环境下,全国高考语文卷,甚至各省市中、高考卷也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从双基指向转向自主、个性指向,由断面应用能力检测标准转向可持续性发展(创新潜能)检测标准。在这种大形势下,各地自主式教学、个性化阅读、个性化写作教学实验轰轰烈烈、方兴未艾,“新课程”标准也应运而生。中学语文教学,这个始终站在素质教育改革最前锋的核心学科,以其矫健的姿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