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埋怨过 脚底发黄的布鞋 踏不出 青春的活力 直到我发觉
霍金咕呀的轮椅 嵌出深深的历史痕迹 我曾咒骂过 脸边黝黑的胎记
映不出 美丽的脸庞 直到我看见 全身黝黑的黑人 露出甜甜的美丽微笑
霍金是不幸的 在他风华正茂时 却只能摇动一根手指 黑人是可怜的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正也抒写着 他们的血泪史 我想 上帝是公平的
当另一扇门关闭 必会有另一扇门的开启 就像 霍金的《时间简史》
就像 非洲满地矿藏 当他们失去部分时 便会有更多的机遇跟随
于是 我相信 上帝是公平的 终有一天 我也会发现 其实 脸边的胎记
是母亲的爱抚 脚底的布鞋 是为了脚踏实地 我相信 上帝是公平的
高考作文能不能写诗?
著名学者孙绍振教授评论《上帝是公平的》
多年以来,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考作文深有研究的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阐述了他对于诗歌《上帝是公平的》的评价以及高考作文是否适合作诗歌等看法。
题目要求有漏洞
本次高考作文要求之一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同时又标注“文体自选”,这首诗的字数显然不符合要求,而它却入选“最优”作文,不少人为此感到疑惑。孙绍振的看法是:这个题目的要求和说明有漏洞。如果这个题目再添加个注意事项,如“选择诗歌文体的,应不少于×行”,就不容易出现争议。
但他同时认为,诗歌的好坏不能以字数来衡量,实际上,据他了解,这个问题评委阅卷时就已经注意到了,并在评分的标准和细则上作了相对公平和规范的调整。况且,这首诗已被扣了一定的分数,并不是以“满分”入选“最优”作文的。只能说,它在所有选择以诗歌体裁作文的答卷中,是评委们认为最佳和最具代表性的。
现在,高考作文的命题和评判不再存在以往的“教条主义”,让诗歌这一文体无立足之地。当然,他希望今后的命题不会出现类似的漏洞。
考场作文不是文学创作
在考场上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能写出《上帝是公平的》这样的诗歌,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实属难能可贵。这首诗精练、单纯、明快,具有诗歌内在特质的统一性;另一方面,作者能够抓住要害,提炼出所写人物霍金的精神要素,即把“上帝是公平的”作为行文的主旨和主线,这样,诗中所包含的主导意识和观念都有层次地展开。
如果从真正文学创作的要求来看,这首诗的意蕴仍显得单薄,甚至还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不足。但考场上的作文不是文学创作,真正的创作需要仔细推敲、反复修改,不是在个把小时内就能完成的。评委选出这首诗作为“优卷”之一,不是说它完美无缺,就是其他11篇“最优”作文,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瑕不掩瑜。
我省今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很灵活,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但从另一个侧面看,难度不小,对考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和文字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据他了解,有些考生的作文甚至是交白卷的,比如有的考生就仅在答卷纸上写了“鲁迅”两个字。
好文章逃不过“伯乐”的眼睛
考前,相当部分语文教师会以“高风险”为由告诫考生:最好不要选择诗歌体裁写作。其实,这对于具有写诗天赋的考生是一种误导甚至是扼杀,考试作文既然允许诗歌体裁的存在,就是希望“别具一格选人才”。实际上,我们做哪种事情不存在“风险”?但我们不能以“风险”为借口,使那些擅长写诗的考生失去机会。
有人担心,是不是每名作文评卷人员都具备较高的诗歌鉴赏水平。能当选高考作文评委的老师,一般都是语文教学和研究方面的权威,对于他们的评判水平毋庸置疑。况且,在高考作文的评卷中,每篇文章分数的高低不单是由一个评委确定的。对于评委打分差别较大的作文,阅卷组都要专门一一复核并做出较为公正的“仲裁”,基于这一点,在体裁没有限定的前提下,考生不必担心自己写何种文体会“吃亏”。好的文章(包括诗歌)自然逃不过“伯乐”们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