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会员向飞越快乐家园投稿时如非本人原创请务必注明转贴出处!^-^  [科技创造自由  2004-07-17]        
 您现在的位置: 飞越快乐家园 >> 文章中心 >> 快乐成长 >> 快乐阅读 >> 阅读方法 >> 正文
 
 
 
 
↓正文阅读                                       ★★★    【字体:
 
口 诵 心 惟 寻 美 感
作者:康庆顺    文章来源:福建省晋江子江中学    点击数:3760    更新时间:2006-09-18
飞越快乐家园 www.fy66.net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合作!

 

――怎样“找到作者的感受”?(一稿上)

 

一提起现代文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许多人就要皱眉头;许多学校一直把现代文和诗歌阅读当成畏途,因为虽然进行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背、考,总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同学们十几年课文(大都是文学作品)读下来,仍然不得要领,很难看懂一篇文学作品。原因何在?在于未能找到作者的感受、品味出作者的情感。怎样才能找到作者的感受?这还得从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的目的说起。

我们看文学作品要干啥?就是要从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也就是获得美感。

那么,什么叫“美感”?马克思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朱光潜也说:“人既然有生命力,就要使他的生命力有用武之地,就要动,动就能发挥生命力,就感到舒畅;不动就感到‘闷’,‘闷’就是生命力被堵住,不得畅通,就感到愁苦。”大家都喜欢较刺激的活动,喜欢看一些动感较强的影视节目,喜欢读武打、言情等消遣类的书,而不喜欢整天死死地呆在屋里,更不会喜欢像囚犯那样蹲监狱。为什么?因为文学作品是人类“美丽情感”的“美好宣泄”, “美丽情感”当然不是粗糙甚至齷齪的情感,而应该是有着丰富文化修养和深厚思想基础的情感;优秀的文章的情感,更不是随手捡来、鱼虾草屑鱼龙混杂的“放生”式情感,而应是作者本着对读者负责的强烈责任感进行精挑细选的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情感,这种美丽的情感能让我们的生命力畅通无阻,让我们从不断的阅读鉴赏活动中得到乐趣,得到美感。

那么,美感从何而来?这得了解以下几个美学知识:

(一)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如:欣赏文艺作品、节目者,观赏风光名胜者)对审美客体(如:文艺作品、节目,风光名胜)聚精会神地关注,从而主客体完全融合,主体从而从中获得美感的活动。所以

(二)崇高与秀美。美感是多方面的,并不是让人舒适、愉快才是美感,悲欢离合、巨细强弱都给人美感,只是它们给人的美感有所差别就是了。崇高与秀美是两个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崇高指那些巨大、强壮(如:高山、巨石、男人、伟人)的客体给人的恐惧感。秀美指那些细小、微弱(如:大海、小草、女人、小民)的客体给人的同情感。

(三)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美的相对性指对同一客体,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个体获得的美感不同;美的绝对性指同一客体,它让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个体获得的美感是相同的。

“美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在不同的美的形态(即客体)中,其表现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美的形态两者都能充分显示,如大海的波涛,既有惊涛骇浪的恐怖,又有平波展镜的朗丽。它时美时不美,呈现出相对性,然而,在相对性中又表现出它那气势壮阔的美的绝对性。有的美的形态相对性很强,绝对性异常弱,如人的装饰美,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人们对它的审美,也往往众说纷纭,并随着时空的改变而改变。”(《高中语文教参》人教版第二册)

有的美的形态绝对性非常明显,相对性比较隐晦,如火红的朝阳,皓洁的明月,雄伟的长城,秀丽的黄山等,古今中外的(各类)观赏者都是同声赞美的。”又如“米洛的维纳斯”就被举世公认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而流芳千古,家喻户晓,因为它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某些共同利益、心理和要求,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的、稳定的、具有永不枯竭的共同美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记忆一些文学作品常用的、绝对性较强的美的形态蕴含的共同美感(如:常见意象、典故等),更便捷且、更准确地了解作者的感受、情感,从而获得美感。

但是,人类的共同美感是比较少的,相对的独特的美感才是多姿多彩的,就是共同美感也是各有细微差别的。因此,优秀的作品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为读者创造、奉献的更多的往往是相对的独特的美感,因此,鉴赏文学作品更需要对不同的作品所描述的景、物、人、事进行分析,从中品味出作家个性化的独特感受、情感,从而获得美感。

(四)美感的来源。

外界事物(即审美对象)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听、视、嗅、味、触),把映像传到脑神经中枢,引起大脑对审美对象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形成美感(快感、痛感、酸感、舒适感、烦躁感和喜、怒、哀、惧、爱、恶、欲等等复杂情感),这些美感又促使大脑思考如何应对当前局面并做出决定(即意志),之后,脑中枢把感觉神经拨转到运动神经,把意志转达到相应的运动器官,人于是有了相应的言行。这是一个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行(言行)的过程,

1、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数。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性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朱光潜《谈美书简》)所以,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都很注意句式的选择与使用,用诗化的语言使作品富于节奏感、富于音乐美,从而给人美感。不但如此,视觉形象也可以给人们带来节奏感,如建筑物   ,同样,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就经常通过句数、字数的相同或规律,给读者创造绘画美,为读者创造丰富多彩的美感。

2、移情:观念联想。“人在聚精会神中关照一个对象(自然和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 (《谈美书简》)这就是观念联想,人类很多美感就从这一种审美活动获得。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诗词、抒情散文,作家给我们的美感,绝大部分就是作家把“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外物,把自己富于个性的的主观感受融入一定的物象,从而达到情景交融,从而为我们创造丰富多彩的美感。所以鉴赏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散文,一定要抓住意象细心分析,才能咀嚼品味出作家外射或移注到外物的情感,获得美感;才能领会作家创作意图、作品主旨。

3、移情:内摹化。这是谷鲁斯的移情提法,他认为移情作用是一种由物及人的“内摹仿”。十九世纪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在《印象和回忆》里写道:“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马,是树顶,是云,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地平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踪碍,时而走,时而飞,时而潜,时而饮露,向着太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天飞升我也飞升,蜥蜴跳跃时我也跳跃,萤火和星光闪耀时我也闪耀。总之,我所栖息的天地仿佛全是由我自己伸张出来的。”这一例子说明,作者在创作中往往是体物入微,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引起移情中的内摹仿。这也说明人参与审美活动的不止是视、听,也不止是嗅、味、触等感官,还包括运动、筋骨感官。因此,审美要全神贯注,还要开动七官全身心地去尽情地感受。

了解了这一些审美知识,再来想如何找到作家的感受,获得丰富美感,也就容易得多了。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其实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写作要做到移情于物甚至达到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我们阅读鉴赏文学作品也必需做到口诵心惟,要“放开心、读出声、品出味”(赵谦翔),要咬文嚼字,即所谓“含英咀华,沉浸溶浴,忘却自己,失我何以。”(韩愈)现在许多人看书不喜欢动动脑筋、读诗读散文不喜欢出声诵读,只满足于情节和刺激,虽然似乎也算在审美,也可以得到一些美感,只是这种审美活动往往有较大的随意性和随遇性。因其随遇性,得到美感的机会也往往较少难免粗浅单调难于领悟作品之情;因其随意性,得到的美感往往蜻蜓点水而难于深得文章之妙。作家写文章,是要让人喜欢看、给人予启迪、给人尽可能高质量、尽可能丰富多彩的美感。为此,我们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还必须更有意识(运用美学知识而不是任凭直觉)更主动(而不是偶遇)、更专注地(即“聚精会神地”而不是随意地)去注视作品,特别是作品里重要的景、物、人、事(诗歌、散文则主要是意象),分析其特点、品味作家注入的情感,并加以联想和想像、对比和比较,进行咀嚼感悟,领会作家运用文学语言巧妙融入美好情感、给读者创造丰富多彩的美感的无穷妙趣。

文章录入:紫罗兰    责任编辑:紫罗兰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推荐本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闽ICP备14017954号-1 Copyright © 2005-2014 飞越快乐家园 www.fy66.net
    站长:科技创造自由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