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美好事物,总令人怀念!比如说,童年。相信每个人对自己的童年都难以忘怀。然而,时空的距离太遥远,童年是拉也拉不回了。只能不停地怀旧,而怀旧犹如一张网,企图打捞一些过去的岁月,却什么也打捞不到,一切早已从网眼里流走,欣慰的是,我们还有小人书:深夜如此安静,只有两个孩子在跳舞,那就是我和小人书。相互愉悦的二个小人,在光的里面越变越小,时光又回转到童年,一次,两次,就这样又靠近了难忘的童年。——孤松
小人书的历史
《白求恩在中国》
《林则徐禁烟》
《西厢记》
小人书学名叫连环画,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连环画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故事画。到了清末有了石版印刷,连环画艺术趋向成熟。1929年受有声电影的影响,连环画在画面上“开口”讲话。1932年以后,连环画才红火起来,出现了朱润斋、周云舫等名家。
1949年后连环画发展进入高潮期。这时的小人书大多以土地改革、爱国增产、抗美援朝、宣传宪法、婚姻法等国家大事为题材。一些古典名著、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古典题材小人书也以质优而受读者欢迎,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水 浒》等。
连环画的黄金时代在五、六十年代。这个时期,精彩纷呈的连环画作品争相问世,连环画界有“四大名旦”(沈曼云、赵宏本、钱笑呆、陈光镒)、“四小名旦”(赵三岛、笔如花、颜梅华、徐宏达)、“南顾北刘”(顾炳鑫、刘继卣)之称。赵宏本、钱笑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雅致细腻、栩栩如生;王叔晖的《西厢记》隽永飘逸、维妙维肖;刘旦宅的《屈原》质朴凝重、遒劲奔放;王弘力的《十五贯》虚实相间、梦笔生花;丁斌曾、韩和平的《铁道游击队》气势磅礴、引人入胜;杨逸鳞的《青春之歌》色彩鲜明、独树一帜;聋哑画家毅进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笔触生动、振奋精神;贺友直表现湘西农村题材的长篇连环画《山乡巨变》被誉为“中国连环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文革”期间的1966年5月到1969年期间,小人书出版几乎是空白。1970年开始,小人书的创作出版又形成了高潮。《鸡毛信》、《小骑手》等受到了读者的喜爱。
“文革”以后到80年代,小人书发展进入鼎盛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除去《人到中年》、《蒋筑英》等现代材以外,还有不少外国名著和中国名著小人书受到欢迎。像《东郭先生》、《杨家将》等书创下了出版发行的纪录。
从90年代开始,小人书的收藏逐渐升温。
《八仙闹海》
《安居平五路》
《大闹通天河》
《东郭先生》
《隋唐演义》
记忆中的小人书
《薛刚反唐》
《封神榜》
回不去的岁月--怀想小人书的年代
那时没有电视机没有游戏机,也没有那么热闹的儿童乐园,有的只是小人书。小人书,就是连环画。记忆中最难忘的新年礼物,是一个除夕之夜父亲带回来的一本《长坂坡》。
边走边唱 怀念小人书
小时候,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书迷,曾与小人书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一有空闲,就像变戏法一样,从暖暖的怀里、袖筒里、书包里、背篓里、枕头底下摸出一本本心爱的小人书如饥似渴地捧读着。
小人书:离不开你的人是我
每次我摆弄心爱的小人书时,妻子总是说:“都30多岁的人了,还是这么痴迷这老掉牙的东西。”说实在的,小人书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喜爱它,也珍藏着童年时的一段美好的记忆。
“小人书”没了,怎么回到童年
小的时候,没有电视,最好的玩艺儿当数“小人书”了。在“小人书”演绎的“连续剧”里,孙悟空可以上天入地,诸葛亮可以呼风唤雨,水浒的英雄们可以大闹江湖。可如今这些玩艺儿,只有到潘家园的旧货市场才能找到了,因此很多人说,“小人书”没了,让我怎么回到童年?
名著书影阅读
《煮酒论英雄》
《凤仪亭》
《李郭交兵》
《董卓进京》
《黛玉葬花》
《宝玉初会黛玉》
《刘姥姥进大观园》
《宝玉出走》
《英雄排座次》
《燕青打擂》
《三败高俅》
《李逵闹东京》
热藏小人书
20世纪80年代末,连环画从市场上消失了。由于经济发展、文化市场的高度繁荣,已经摆脱了文盲时代的中国人对小人书逐渐失去了兴趣。而“物以稀为贵”的市场法则无形中把小人书推向国内外收藏品的行列,使之成为人们收藏的新宠物,但仅仅是收藏而已。多个出版社开始重新出版“小人书”,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我国各地也纷纷出现收藏、拍卖旧版连环画的市场。曾是文学产品匮乏年代少年儿童甚至部分成年人的主要精神食粮的“小人书”,成了中国图书市场和拍卖市场上的“大角色”。
小人书成收藏新宠
小人书成为收藏新宠,原因很多,一方面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东西,人们还是识货的。有些出版社针对人们的这种心理,再版了一些当年特别红火的小人书投放市场。
“小人书”扮藏市大主角
目前,全国连环画收藏者不下百万人,其中多数是中青年人,也不乏老年人,连环画已成为继瓷器、书画、钱币和邮票之后的第五大收藏。 和其他藏品相比,连环画收藏具有普及性,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缺乏娱乐项目,连环画成了娱乐读物,而且,连环画图文并茂,不要求读者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易于各种层次的读者接受,至今许多人对它仍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
小人书何去何从
当初连环画的俗名叫“小人书”,顾名思义其主要读者群应该是孩子。而那些在回忆、在收藏的成年人,是由于怀念童年,怀念少时从连环画中得益。因此,孩子才是小人书应该永久保留的读者群,抓住了孩子,就等于抓住了连环画出版的命脉。
小人书收藏热出版冷
现在,人们更多选择的是影视、网络等消遣方式,小人书似乎逐渐被人淡忘。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沈尧伊创作的《地球上的红飘带》因为销路好,已经再版。而《花季·雨季》、《背着妈妈上学》等都有忠实读者,再版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连环画也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尽管连环画出版有点冷清,但业内人士还是表示,他们会在整理再版经典连环画、开掘新的创作题材上下力气。
连环画难进“读图时代”?
与近年来兴盛之极的卡通出版物相比,连环画的内容和形式的确太陈旧。现代文图读物的内容,从魔幻幽灵到星球大战,花样不断翻新,再加上高科技的电脑制作,对那些追求视觉冲击力和喜欢新鲜、猎奇的新一代读者来说,吸引力会更强,连环画用老面孔与之抗衡显然力不从心。但是,与风行的卡通出版物相比,传统连环画在资讯的传递和想像力的发挥上或许有所不及,但就艺术性和文学性的珠联璧合而言,则远胜一筹。关键是连环画的创作内容要有适合读者口味的题材,要有时代感,再加上精益求精的艺术表现,就会走出一条新路来。
“小人书”该不该还给“小人儿”?
出版者的目的都不外乎扩大读者群,使传统的连环画焕发时代的光彩,让刚刚预热的连环画市场更加红火起来。在连环画的市场中儿童是不可或缺的一群,能更多地关心孩子的看法、兴趣势必会赢得更多的低年龄读者,而连环画的生命力也势必将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