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会员向飞越快乐家园投稿时如非本人原创请务必注明转贴出处!^-^  [科技创造自由  2004-07-17]        
 您现在的位置: 飞越快乐家园 >> 文章中心 >> 快乐教育 >> 教育论文 >> 正文
 
 
 
 
↓正文阅读                                       ★★★    【字体:
 
怎样找到自己的感觉
作者:晋江子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690    更新时间:2005-04-14
飞越快乐家园 www.fy66.net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合作!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六中  康庆顺
    要真正解决学生写作无米下锅、望文生畏的问题,要靠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要真正解决学生作文真情欠缺、个性缺位的问题,更须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这一点,看来基本已成共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真真正正做到使学生切切实实贴近生活、感受生活并从而写出富有个性的、感情真挚的文章?这一点,孙绍振教授在《找到自己的感觉》和《找到自己的感觉以后――介绍张弛同学的<心灵的呼唤>》两文中,提出了“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和 把“自己深刻的感受”“当做心灵的财富”且“不直接表现,而是转了一道弯”“用想像的”“意象来暗示”的看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导向性的启发和很大的鼓舞。不过,在这中间,看来还有一个非常至关紧要的问题,那就是:怎样找到自己的感觉?当然,凭我的直觉,孙绍振教授是会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计划的(或者也许已形成文字,只是我未能得以拜读而已)。但是我想,有心于语文教研的教师,是不应满足于甚至坐等着享用圣者的劳动果实的。因此,在这“孙绍振教育思想研讨会”即将隆重召开之际,我愿冒到班门弄斧而贻笑方家之险,把几年来在这方面的、在许多方家先进理念启发指导下的认识、实验和研究,做个汇报式的总结,趁此群英荟萃之际,求教于各位行家里手。由于之前的实验属点点滴滴未能深入且缺乏系统性,较有点系统性的实验又刚开始不久,且由于校方未能正视,纯属个人举步维艰之举,加之篇幅的考虑,总结尚不够成熟和细致,还望各位专家多多指教,谢谢! 
    一、引导学生认识“作文,是人类美丽情感的美好宣泄”。
作文的实质是什么?这是个认识的问题,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因此,要解决写作的诸多问题,我认为首先应做的工作应是让学生认识作文的实质。那么作文的实质是什么呢?我认为,作文,实质上就是“人类美丽情感的美好宣泄”。
    “表达内心、表现自我,是人类固有的天赋、天性。”(王谷海)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其实都有强烈的表现欲,这种欲望,平日里表现为一种天然的、因而也是粗糙的、好坏兼有的渲泄,如墙头文化、厕所文化、嚎叫、唱闹、恶作剧、谈心、聊天等等。如果我们能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对此加以思考、过滤、调整、提炼,那么,这种天然渲泄,就会变成心灵的倾吐、美感的渲泄。这是人类特有的幸福,也是一篇有真情实感、能说服人、能感染人的有个性化的好文章应有的酿造过程。大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只要内蕴的情感真而且深,自会写出很好的文字。”作文,不应是单纯的应试、谋职、求钱的需要;是人类表达心声、渲泄情感、自我表现的需要,是人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迫切需要。
    总之,写作,是人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作文,是人类美丽情感的美好宣泄。要写出有真情、有个性的文章,首先,就要认识到这一点。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位,我做了如下工作:
    1、结合毛泽东、陆游、王安石、李林逋、李清照的咏梅诗和红楼梦的咏蟹诗、咏柳絮诗和相关轶闻趣事做专题讲座(初中学生侧重“写作不过是把所见所闻写出来、把真情实感宣泄出来而已”以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高中学生则侧重“个性化文章是什么样的”)讲座后学生即不再害怕写作且大部分能当堂写出较有声有色、内容充实、感情真实的文章。
   2、放映电视散文让学生进一部体会。
3、自己教的班级则还结合阅读课、写作课有意突出。
    另外,2OO3年,我还进行了“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作文”课题实验,带领全校学生和语文教师开展了“‘校园文化’”与 “‘语文教学’”课题研究(有关报告见“飞越快乐家园”网站),大大调动了学生读写积极性,这也为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找到自己的感觉准备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留心美妙瞬间,珍惜独特感受。”
    写作是人类 “美丽情感”的“美好宣泄”,“美好宣泄”当然不是违心地编造虚情假意,而是诚挚地流露真情实感;不是扭曲人格,压抑个性,以政治性、思想性为首要标准,去麻木地空喊 “钝化的‘成人情感’、正统的‘公共思想’和唯一的‘群性话语’,而是健全人格,张扬个性,以人为本,去热切地抒写对自然、社会、人生(包括阅读文本)等产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会以及富于创意的思想认识。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跟学生这样说:
    不难,只要“留心美妙瞬间,珍惜独特感受。”
    人类受到外界某种刺激时,往往会在生理上(身体五官、筋肉)、心理上产生种种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的反应,如“脸红、脸青、心跳、肉颤、胸闷、燥热、鼻焦、唇燥”和往往结伴相随的“害羞、害怕、紧张、畏惧、愤怒、烦燥、恐惧”等等,紧接着还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思想,如:军训热了,想到喝水,想到树下乘凉,想到父母在田野、工地顶着烈日辛勤劳作;因缺钱买东西讨价尴尬害羞,想到有钱,想到家里贫穷,想到要为家里赚钱,想到要刻苦读书。这种反应、联想、思想,是在短暂的时间甚至是稍纵即逝的瞬间产生的,往往不受别人和公共的意识影响,因而往往最独特、最真实、最美妙;而产生这种反应、联想、思想(即情感)的往往是在人与外物互相碰撞的稍纵即逝的一瞬间,因而更加珍贵。
    总之,美妙瞬间是我们人类与外界万事万物互相碰撞撞击出来的最独特、最真实、最美妙因而最富个性、最绚丽多彩的思想火花,是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一生一世非常值得珍惜、值得咀嚼的心灵律动。因此,要写出多姿多彩、富于个性的好文章,首先就要留心美妙瞬间,珍惜独特感受。而且,由于这些火花、律动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我们不但要用心感受,更要及时用专用本子记录下来。(注:这一点,最早是三年前受到王谷海先生的启发的,他在《作文成功之路》中设计了“美妙瞬间”作文训练,只是一样未能解决“如何找到”的问题)
    此外,我还趁军训和台风等机会设计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感受并做发言、写短文,还在校刊《飞越》上特辟“美妙瞬间”栏目鼓励学生去感受、写作,自教班则要求用专用本子记录以积累。
    对于课外特辅小组,则进行两周(共四小时四个话题作文)的自主讨论式导写实验,习作均予面批。结果是学生写作热情大大提高、写作速度明显加快、感情真挚甚至催人泪下,而且实验前的空洞、矫情、滥言、字数太少和大头病、小头病、文体不清等已不再出现,三十个学生共写出较优秀作品五十多篇(其中,两篇获福建省陶行之征文比赛一等奖――全省共六个,另有两篇分别获二等奖、三等奖,还有八篇作品包揽了校陶行之征文比赛初中组的所有奖项),较好者四篇都写得很好。(优秀习作已编印“飞越快乐作文”一期)当然,文采和美感的精选、组织及“绕个弯表达”尚待第三步实验的加强。
    三、主动感受刺激,精心挑选美感
    作文“美好宣泄”的是人类的“美丽情感”,“美丽情感”当然不是粗糙甚至齷齪的情感,而应该是有着丰富文化修养和深厚思想基础的情感;优秀的文章的情感,更不是随手捡来、鱼虾草屑混杂的“放生”式情感,而应是作者本着对读者负责的强烈责任感进行精挑细选的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情感。
    读者阅读文章要干啥?就是要从文章的阅读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也就是获得美感。那么,什么叫“美感”?美感从何而来?这涉及美学知识,所以,要弄清这一个问题,得引导学生知道点美学知识,我主要结合朱光潜和教参等相关材料及学生能感受得到的具体例子让学生了解以下几个美学知识:                        
    (一)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如:欣赏文艺作品、节目者,观赏风光名胜者)对审美客体(如:文艺作品、节目,风光名胜)聚精会神地关注,从而主客体完全融合,主体从而从中获得美感的活动。
    (二)崇高与秀美。美感是多方面的,并不是让人舒适、愉快才是美感,悲欢离合、巨细强弱都给人美感,只是它们给人的美感有所差别就是了。崇高与秀美是两个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崇高指那些巨大、强壮(如:高山、巨石、男人、伟人)的客体给人的恐惧感。秀美指那些细小、微弱(如:大海、小草、女人、小民)的客体给人的同情感。  
    (三)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美的相对性指对同一客体,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个体获得的美感不同;美的绝对性指同一客体,它让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个体获得的美感是相同的。
“美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在不同的美的形态(即客体)中,其表现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美的形态两者都能充分显示,入大海的波涛,既有惊涛骇浪的恐怖,又有平波展镜的朗丽。它时美时不美,呈现出相对性,然而,在相对性中又表现出它那气势壮阔的美的绝对性。有的美的形态相对性很强,绝对性异常弱,如人的装饰美,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人们对它的审美,也往往众说纷纭,并随着时空的改变而改变。”(《高中语文教参》人教版第二册)
    有的美的形态绝对性非常明显,相对性比较隐晦,如火红的朝阳,皓洁的明月,雄伟的长城,秀丽的黄山等,古今中外的(各类)观赏者都是同声赞美的。”又如“米洛的维纳斯”就被举世公认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而流芳千古,家喻户晓,因为它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某些共同利益、心理和要求,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的、稳定的、具有永不枯竭的共同美感。
    但是,人类的共同美感是比较少的,相对的独特的美感才是多姿多彩的,就是共同美感也是各有细微差别的。
    (四)美感的来源。
    1、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数。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性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朱光潜《谈美书简》)
    2、移情:观念联想。“人在聚精会神中关照一个对象(自然和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 (《谈美书简》)这就是观念联想,人类很多美感就从这一种审美活动获得。
    3、移情:内摹化。这是谷鲁斯的移情提法,他认为移情作用是一种由物及人的“内摹仿”。十九世纪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在《印象和回忆》里写道:“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马,是树顶,是云,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地平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踪碍,时而走,时而飞,时而潜,时而饮露,向着太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天 飞升我也飞升,蜥蜴跳跃时我也跳跃,萤火和星光闪耀时我也闪耀。总之,我所栖息的天地仿佛全是由我自己伸张出来的。”这一例子说明,作者在创作中往往是体物入微,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引起移情中的内摹仿。这也说明人参与审美活动的不止是视、听,也不止是嗅、味、触等感官,还包括运动、筋骨感官。因此,审美要全神贯注,还要开动七官全身心地去尽情地感受。
    在此基础上,我又结合朱自清、郁达夫、鲁迅等名家美文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写作其实就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写作如能做到移情于物甚至达到物我两忘则往往能达到极高的境界。前面讲的“美妙瞬间”也是一种审美活动,从中得到的独特感受就是一种美感,只是这种审美活动往往有较大的随意性和随遇性。因其随意性,得到的美感往往优劣掺杂;因其随遇性,得到美感的机会也往往较少。我们写文章,是要让人喜欢看的,这就需要给人尽可能高质量尽可能丰富多彩的美感。为此,我们单有“美妙瞬间”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更有意识(运用美学知识而不是任凭直觉)更主动(而不是偶遇)、更专注地(即“聚精会神地”而不是随意地)去注视刺激我们的外物,并加以联想和想像,把自己此时此地的情感注入外物,从而找到自己的感觉,获得并积累更多更高质的美感以飨读者。而且,单单感受、积累还不够,有了积累,我们还要像孙绍振教授所说的那样,把“自己深刻的感受”“当做心灵的财富”,对这些感受、美感进行精挑细选,进行精心安排,且“不直接表现,而是转了一道弯”“用想像的”“意象来暗示”,从而让我们的文章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成为优秀的作品。
  

后记:目前,这第二步的实验刚开个头,具体的结果还需一段时日,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理解和体验是深入得多了。当然,这一步必然不会如前两步轻松,形势能否允许我做完实验,我也没底,但无论如何,我不会放弃的,孙绍振先生处身大学尚且心忧基础教育,他以一名斗士的无私无畏,重炮连轰,为中学语文教学轰开了一条血路(虽然这路仍布满艰苦辛酸),做为一个有心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教师,怎敢轻言放弃呢?最后,再次诚恳地请求各位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和帮助,谢谢!


参考文献:孙绍振《找到自己的感觉》、
《找到自己的感觉以后――介绍张弛同学的<心灵的呼唤>》等
          朱光潜《谈美书简》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二册教师用书》

文章录入:罗兰    责任编辑:罗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推荐本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闽ICP备14017954号-1 Copyright © 2005-2014 飞越快乐家园 www.fy66.net
    站长:科技创造自由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