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福建教育》第四期“读书”栏目文章及相关文章,我心且喜且忧。喜的是我们终于关注这个问题并讨论这个问题,忧的是我们的关注与讨论又将是什么样的结局。爱之愈切,忧之愈深,因而我热切期望我们对这个问题调查再全面一些,研究再深入一点。
“前几年,当中学语文教学成了各界人士的‘众矢之的’时,为何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却能显得‘气定神闲’?现在,中学语文教材在外界的千呼万唤之下,终于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了,但为何一潭死水般的语文课堂依然不见寸波微澜?”这是东山二中朱永通老师在素质教育喊喊杀杀十几年、全社会掀起对中学语文大批判的八年后的今天,义愤填膺、痛心疾首的一句话。我们现在群情激愤地讨论“教师阅读缺乏”这个看来比那个“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更严峻的问题,我们也许能掀起比“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更大的浪潮、激起比“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更久远的波澜,但是,假如我们还象过去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假如我们还像过去那样东一榔头西一锤,假如我们还像过去那样满足于蜻蜓点水地做个调查、找个话头热热闹闹风风光光地翻滚踢腾出几阵张飞长坂坡后的烟尘,我们的关注与探讨,能幸免于头热尾巴冷最终落得个‘不见寸波微澜’、几乎不了了之的局面吗?
谁都知道,事物是联系的,看问题不能片面。真要解决问题,必须对症下药,要对症下药,必须先找到病根,而要找到病根,就不能不弄清事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就不能不通过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调查,做深入的细致的研究。所以,要真正有效地解决“教师阅读缺失”的问题,还需要回到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上来,把我们的调查做得再全面些,让我们的研究做得更深入一点。
比如说,“很大一部分教师都不读书”,是哪一部分老师不读书?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老教师更严重还是年轻教师更严重?根据我的观察,我们的老一辈的教师,不论理科还是文科,都比较爱读书,他们以家有半壁书为快为荣,如果没有书,他们会亲朋好友上级学生满世界去借,他们有时间读没时间也要挤时间读,什么都读,读的其乐无穷,读的如饥似渴。他们为了什么孜孜不倦地读书?用现在世俗的眼光,肯定会认为那时缺乏娱乐老师们拿它解乏打发时间呢。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时的老师弹琴、唱歌、练拳、下棋……各有各的拿手绝活,一场晚会今天说办明天就可以红红火火地办好他们的兴趣广着呢!他们的阅读,为的是他们认定“书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源泉”“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他们知道知识浅薄狭窄的老师只能误人子弟误国误民,他们知道为人师者只能有好习惯不能有恶习,他们因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的需要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现在的绝大部分年轻教师,特别是那些喜欢搞题海的教师(这里不包括一部分真正为出题改题析题的忙得不亦乐乎的老师),往往除了埋怨工资低就是喊学生愚不可教喊工作忙没时间,但却天天可以在球场或围城酒堡混个通宵达旦。教师,这个老教师奉为神圣的职业到他们心里,已经异化为赚钱谋生的工具,加上现有的工资又实在跟不上形势,体制又不尽人意,他们心里,哪里还有什么人之子弟、国之与民?哪里还能产生什么阅读兴趣阅读需要?这样的老师,不“阅读缺失”才是大怪事呢!而且,不幸的是,如果让说真话,这样的老师不在少数,而正是“很大一部分”。这只是我的观察,十万分地希望只是个别现象,然,看看我们这十几年来谈钱论利的劲头,想想我们这十几年来的学校尤其是大中专院校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状况,似乎很渺茫。那么,如果这是挺普遍的现象,“阅读缺失”的根又在哪呢?在于兴趣、习惯?在于需要、时间?所以,能提出问题当然很好!但如果我们只满足于此,不顺藤摸瓜,做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往往找不到问题的根,就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向和方法。
“做学生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缺乏读书的内在需要,已失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在学生时代的哪一阶段失去?为何失去?谁使他们失去?深入细致地弄清这些问题对从根本上扭转教师阅读缺乏不但很有现实意义,更有长远的意义。例如:如果我们查出“失去”是在高中阶段,原因出在应试教育,主要原因是数理化英教师,他们急功近利或者还图自己省事,或者片面地认为熟能生巧,题多力量大,见题就要,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大搞题海;为了保障题海的实施,他们又采用一切措施、手段(如宣扬课外书无用论甚至语文无用论、禁止、没收、处罚等)禁绝学生阅读课外书甚至一切与课本无关的书,逼迫学生远离阅读,一心只做“功利”题,进而由于长期远离阅读,渐渐失去阅读需求和兴趣、习惯,那么,我们就该有针对性地宣传、规劝、批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行政明示阅读的重要不可缺乏,规定阅读量,开设课外阅读课,划定课外阅读时间并明令任何教师不得以任何借口占用课外阅读时间、选派称职教师做切实有效的认真的阅读指点。此外,还可以在新课标或相关的行政规章中像八十年代初那样对各科授课时数以及授课时数与课外作业时间的比例做出科学的规定。这样,师生的“阅读缺失”的病不才能从根上剪除?(这一点,广东国华中学就做得很好)
“教师的阅读面窄于学生,是引发师生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系。”(中国教育报》前两年做的中小学师生关系调查)“多数教师爱读书、在读书,但阅读频度高的仍首推‘教参’。”(《北京青年报》《中小学教师阅读面还不如学生》)这种情况在有图书保障的城市学校、重点学校更严重还是图书缺乏保障的农村普通学校更严重?如果是前者,则问题出在教师工作忙或兴趣、需要缺失等;若是后者,则问题可能出在教育资源的不足,应当想方设法改善阅读条件。西方发达国家,像美国,公民凭身份证、驾驶证、学生证便能从图书馆借一卡车书回家研究,我们穷,但我们难道穷到无法满足师生分期借几十本书的程度?如果没有办法,我们再怎么喊破嗓子又有多大的作用?
“走进教师的书房,见得到的常常是厚厚的一摞学生作业、各种检测卷和所教学科的课本、教参和零星的继续教育课本”,(陈芳《教师阅读,不仅仅是提倡》)这种情况主要出在哪些教师身上?是行政选定的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还是师生中颇享盛名美誉而什么也不是的普通教师?如果是前者,则我们的行政客观上已引导师生追逐近视的功利而鄙弃“阅读”,其近视已到了非反省非纠正的地步;如果是后者,则教师的自我修养、品味确实不高,职业道德已然缺失,必须警醒他们,教育他们并明令他们补救缺失。
“阅读缺失”其实已然不单是教师,而是全社会,然教师显然难辞其咎。因此,说“教师阅读缺失”将误国误民也已不是什么耸人听闻、杞人忧天。所以,能提出这一个问题功莫大焉;能关注并讨论这一个问题,意义重大;而只有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入地调查研究,弄清方方面面的原因,找出病根,甚至病根的病根,才能根治“阅读缺失”的顽疾,才能算是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