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会员向飞越快乐家园投稿时如非本人原创请务必注明转贴出处!^-^  [科技创造自由  2004-07-17]        
 您现在的位置: 飞越快乐家园 >> 文章中心 >> 快乐教育 >> 教育论文 >> 正文
 
 
 
 
↓正文阅读                                       ★★★    【字体:
 
语文教育怎样健康发展?(一)
作者:晋江子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322    更新时间:2005-10-25
飞越快乐家园 www.fy66.net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合作!
    语文教育怎样健康发展?渠道很多,问题很多,该做的事情更多。但我个人认为,至关紧要的有三:第一是高考试卷的命题和评卷,第二是大学和社会的真正重视,第三是给大中学生一个展现、发泄与创造的平台。限于时间,我先谈谈高考试卷的命题和评卷的问题,其他问题,我在《教育需要层层负责》和《误尽天下语文又是谁》等文有所论述。对于高考试卷的命题和评卷,我是外行,这里只能谈它对于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影响以及这个问题的亟待解决,也只是自己观察、调查和思考的结果,涉及高考试卷的命题和评卷问题的,可能有不妥之处、错误之处,请各位专家、老师多多指正。
    首先,我觉得,高考试卷的命题应理直气壮地充分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坚定不移地把语文教学引向正确的健康发展的道路,语文教育才有健康发展可言。
    去年厦门会议,尊敬的孙绍振先生曾在大会上痛心疾首地说他竭尽心力探索研究、毫无顾忌地奔走呼喊,可到中学一看,却完全是另一个样,他的先进理念和高效方法根本没在中学生根发芽。孙绍振先生因此拍案而起,表示“语文课改是终身事业”“我的研究如果不能在中小学生中生根,再好也是白搭”。我们十分庆幸我们有这样一个目光高远、以引领中学语文教学健康发展为己任的领军斗士,我们更感激孙先生以令人感动的高度责任感和教人佩服的勇气重炮连轰,为中学语文杀出一条血路,给中学语文带来一线生机,一道曙光。然而,我们也非常遗憾地看到,在与中学语文教学有关的人士当中,愿意从孙先生为中学语文教学杀出的这条血路冲杀而出的并不多,能被允许并有条件而从孙先生及其同志者为中学语文教学撕开的血口突围而出的则更其少。
    这样说似乎有点沮丧,有点悲观主义,但是,只要我们平心静气地走进中学校园去亲眼看看、亲耳听听,去做实事求是而不是形式主义的调查,我们就会发现,这不是悲观,而是乐观了。不是吗?如果在座同仁肯原谅实话实说者的犯忌的话,那么我有几句实在憋不住的实在话想说――新课标、新课程甚至新课本都出来了,可是有几个老师不是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拿着新教材用着旧教法教着旧知识?新课程实验表面上热热闹闹、如火如荼,可是有几个学校不是“实验得来终觉苦,纸上全是假功夫”,有几个学校是真刀真*进行实验而不是搞搞形式做做表面文章然后编凑一些假材料应付应付检查?一句话,很遗憾很可惜,我们尊敬的学者呕心沥血研究出来的宝贵成果并未能在中学生出几条健壮的根来。这似乎有点危言耸听,然而却不幸是个事实!为什么?是理论脱离了实际,还是老师们太过落后、太过懒散?新课程理论当然需要不断完善,但却实在是更为先进的,老师们年复一年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实在很难说他们难散。
    那么,为什么?原因可能很多,可能众说纷纭。但是,最主要的,我看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还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功利世界,还没有甚至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到达我们所期待的道德境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希望左右教师的相关部门和单位以及家长们不急功近利、不紧盯高考,是很不现实的;希望老师们不为考而教、希望学生不为考而学,也一样是不现实的。漳州市东山二中朱永通老师曾在《新课程需有新教师》一文中,像鲁迅先生呐喊“救救孩子”那样痛心疾呼:“前几年,当中学语文教学成了各界人士的‘众矢之的’时,为何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却能显得‘气定神闲’?现在,中学语文教材在外界的千呼万唤之下,终于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了,但为何一潭死水般的语文课堂依然不见寸波微澜?” 朱永通老师说的是客气了,其实何止是“大部分”?说“绝大部分”也不为过;陈芳老师也在《教师阅读,不仅仅是提倡》痛呼“走进教师的书房,见得到的常常是厚厚的一摞学生作业、各种检测卷和所教学科的课本、教参和零星的继续教育课本”;《中国教育报》前两年做的中小学师生关系调查也让我们看到“教师的阅读面窄于学生,是引发师生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系。”《北京青年报》《中小学教师阅读面还不如学生》也指出:“多数教师爱读书、在读书,但阅读频度高的仍首推‘教参’。”――“练练练,学校的名片;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校们和老师们哪里是“气定神闲”,他们压抑个性、摧残学生的教育教学手段,已经是变本加厉;语文课堂的“一潭死水般”何止是“依然不见寸波微澜”,简直是污泥浊水漫成题洋课海下决心把学生淹死。而且,这种情况,不单出现在贫穷落后的农村,不少经济发达的城镇乃至大都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那里,从领导到老师到学生,为高考而生为高考而死为高考而悲为高考而喜,一切为了高考;在那里,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仅剩每周一个晚上和每天吃饭睡觉的时间,有的甚至一个晚上的自由时间也常常不能保障。在那里,老师们的个性棱角被磨钝、创造的欲望被压抑、守护母语和心灵的家园的举措被叫停,一切与高考无关甚至一下子看不出与高考有直接关系实际上关系重大的行动被喊刹。远的不说,就说我们这次会议和上一次厦门会议,有多少有责任感的老师想参加,但因为不是主管部门举办的和似乎与高考无关而不能参加,来参加的还得为回去的报销问题烦恼――急功的学校与近利的教师、家长以及题洋课海,还有物欲横流的社会,已经在中学教学领域,用水泥、沙子和钢筋、石子筑成一片牢固的死亡板块,把中学教学死死地凝结在花岗岩般的陈而不腐僵而不死的板块上,学生的课外生活课外阅读几近废绝,自主学习个性创造已然无生根发芽之余地,新课程新理念还指望在中学哪一个角落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找到构建“汉语母语的精神家园”的地方?
    所以,中学语文教育本来已是积重难返、笨重如牛,再加上急功近利,就更是陷入重围、难于自拔。所以,救中学语文教学者非中学语文教学本身;拯救汉语“母语危机”,左右教师的功利的相关部门、单位已不可靠,被左右的同样功利的老师也一样不可靠,而靠不功利的部分专家学者的四处奔走呼告、靠新课程新理念很有必要但也很有局限。
    那么我们拿什么来拯救汉语的“母语危机”,使语文教育健康地发展?在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功利教育环境中,路也许很多,但是,在现在甚至今后并不短的时间里,恐怕最有效甚至可能是惟一行之有效的,当数高考命题这一指挥棒了。功利的人们已经习惯于让人牵着鼻子走,你考啥我就教啥,你咋考我就咋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你该学啥我就考啥,你该咋教我就咋考?人人盯着高考急功近利是件坏事,但借此利用高考这根指挥棒把人们引向新理念新课标不就使坏事变成了好事?这似乎很窝囊,但实践证明我们还没能找出更好的办法。这确实很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有什么高考题我就有什么练兵题海。但是,我们既然能探出新课标新理念,我们就不能寻到“我有政策,你无对策;惟一对策,跟课标走”的路子么?全国新高考时,考试中心敢宣言“新高考就是要让课外书看得多的学生占便宜”,我们成门立派的自主命题的新一代高考难道就不敢大声宣告“新一代高考就是要让真正实行新课标的学生占便宜”?
    当然,说这一些似乎有点马后炮之嫌,因为这两年特别是今年的福建高考试卷,在这方面已做得不错。但是,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马后炮。原因有二:
    第一,是这份卷子出来后,明显招来了不少的反对意见甚至不负责任的批评,给今后的命题改革带来压力。有一些人认为,福建的经济发展不比上海等发达地区,不宜盲目跟进;另有一些人认为,福建今年的高考卷的改革步子迈得太快太突然、应该缓行,应该喊刹;还有不少人甚至认为,这样的高考教人不知道怎样教,应该退回原地,按“稳中求变”原则作乌龟式的爬行,等等等等。这些意见当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究其实,仍然是功利思想和陈腐观念在作怪。“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改革怎能没有阵痛,特别是要革除中学语文教学这样如山的积弊,没有来一阵剧痛怎行?有一个话题材料很值得我们深思:一只青蛙,把它放在已经烧烫的热水锅里,它立即触电般迅速冲开锅盖跳离险境;而把它放在冷水锅,再慢慢加热,由于水温是慢慢升高的,也即“稳中有变”的,所以,青蛙一直到魂断人肚还未能意识到自己身陷险境。生与死,根源就在于有无阵痛有无剧痛。
    积弊已经使中学语文教育全线麻痹,“稳中求变”表面看很科学很人文,其实很教条很阴险。素质教育十几年,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足见其只能让中学语文教学安乐死,不能给中学语文教育带来生机。所以,园林家为了让林木长得更茂盛,就故意把林木的梢剪除一段,称之曰“刺激生长点”,其实质就是来点阵痛、剧痛。对于我们语文专家学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来说,阵痛、剧痛是痛苦的,但要让中学语文教学恢复知觉出现生机,我们得欢迎阵痛、忍受剧痛,只有积极主动地接受伤痛的刺激,勇而有备地迎接挑战,才能迎来盎然生机。陈日亮先生说得好,既然是对的,为什么不早点做好呢?是的,既然发现弊端,为什么还要讳疾忌医为什么不尽早去除呢?既然知道是好的,为什么还要前怕狼后怕虎一看二慢三不敢通过?为什么不理直气壮去施行去发展呢?我相信,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是不愿意溺在陈腐的语文教育和应试教育苦题海中苦苦挣扎的,那么,就如孙绍振先生所说的,“长痛不如短痛”。为了消除“长痛”,我们就必须忍受可能是剧痛的“短痛”,抛开个人的得失,大力支持命题组专家和老师,在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上更加大胆地改革。
    一句话,今年的福建高考语文卷已在形式上和作文方面做出可喜的大胆的去弊兴利,开始拨乱反正,把语文教学的重心引导到读与写特别是“写”的上面来,引到求真求实上来。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好事情,我们支持这样的举措,我们希望所有的老师都来支持这样的举措,我们更希望更多的高考语文试卷也能做出这样的大快人心的举动,我们还希望高考语文试卷在形式和重心之外,能更大胆地在内容在实质上,把目标直指新课标,向新课程的纵深处前进,把全社会的视线引向新课程,把中学语文教学引向新课程。只有这样,新课程新理念、专家学者的成果才能在中学实实在在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学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健康发展。  
    第二,是这份卷子本身也有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除了上面所说的进一步向纵深处实质处发展外,我的可能是班门弄斧的希望是:阅读题的选文内容跟学生再接近点,尽量能触动学生心灵,不是要学生贴近自己的心灵吗?选文尽量规范一点,虽然我们反对死抠概念和教条,但作为权威的高考文本,选择的文本应是文脉清晰、文意含蓄而不晦涩的,因为我们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文本解读、感悟、分析、整合、发现等等能力,而不是考查学生猜谜的能力。文脉清晰而文意晓畅,则学生不必在文意文脉上花太多时间而影响学生需考核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反之,学生在猜谜上发挥大量的时间,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就只能一样靠猜题答题,高低也就难于区分,这样,我们的考查不但不能把语文教学引向新课标,连考试本身的择优汰劣功能都丧失了。总之,文本的选择应注意贴近学生心灵、规范、文脉清晰、文意晓畅,以利于更好地考查学生上大学或出社会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
    其次,高考评卷应该充分运用好其评卷给分的功能,让该得高分的学生得高分,让该得低分的学生得低分。语文教学才可能朝着新课标的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这似乎在说废话,但是,如果平心静气地审视一下我们的中考高考评卷特别是高考作文评卷,我们就会发现,这是客观存在的对语文教学起着难于估量的影响的问题。有一位老师提出,在高考作文评卷制度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建议缓行高考试卷的改革,我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又认为,这是不必要的。因为,缓行不是根本,根本应是想方设法尽快完善评卷制度;两分钟时间,看完全文是不可能的,大体只能蜻蜓点水看头溜尾跳中间,认真一点的也只能一目十行,且一天要评多少卷,就是高明的作家批评家也难准确定分,何况大多是自己都不一定懂得写作写得出文章的评卷老师。两分钟,要看出一篇文章是否抄袭、宿构,看出一篇文章是优是劣,谈何容易,其准确性一向令人怀疑。我们常听一些出卷归来的老师,总说如何如何谨慎;而评卷归来的老师,却总听他们说如何如何看头看尾就定分数,如何把分数主要设定在某某分段最安全云云,实在令人气愤,但评卷老师却也有苦衷,两分钟,有什么办法。看来,关键除了老师的水平、责任心之外,除了聘用评卷老师必须精挑细选外,是否有一个更关键的时间问题?老师水平问题可以建立评卷教师人才库,责任心不够者坚决不再用;时间问题,其实主要在于钱,肯花钱多选人,我不知道有什么不能解决的。所以,我认为改革必须坚持不懈,不该缓行,我们的重点,应该是促成评卷制度的完善,使之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把语文教育推向新课程的正确轨道,以促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当前,在知识与能力还未成为国人的自身自主的第一需要的形势下,在一切为了高考这一种异化了的教学意识尚未能改变的情况下,理论的研讨是高瞻远瞩的非常必要的。但是,它只能是一种准备和一定程度的促进,即使专家学者们“下定决心,介入到底”,也因为缺乏土壤而不能根本上解决现在的问题和以后的实际问题。真要使语文教育健康发展,现在至关紧要的,是充分发挥高考语文命题和评卷的指挥棒作用,把语文教学引向正确的道路上来,专家学者们的真知灼见研究成果才能实实在在在中学师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才能从天上落到地上,成为可能。
文章录入:科技创造自由    责任编辑:科技创造自由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推荐本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闽ICP备14017954号-1 Copyright © 2005-2014 飞越快乐家园 www.fy66.net
    站长:科技创造自由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