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总是在人们的眼中简之化,易之化;认为一部小说就是一个故事,或者无虚有的谬造、谎言。然而,当我们静心怡神的定身下来,持一杯清茶,紧闭了房门的时候,独自从头细细的咀嚼一部小说。我们会领悟到小说联系之外的东西。
记得第一次品鲁迅的《彷徨》,且不说全部,拿其中一篇《祝福》来说,就很值得我们寻觅。整篇《祝福》其中描写祥林嫂的那一节,开篇便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来揭示小说的情景,想想看,在过年之际居然以“灰白色的”、“沉重的”来作为底色。给人的感觉倒像是谁家死人了,送葬悼丧时候的背景了。从中不由得使人对作者所写的过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既激发了读者看下去的兴趣,也推动了故事情景的深华,对文章的中心暗自扣环,铺层叠章。而描写到祥林嫂的时候,以“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木刻”、“活物”、“竹篮”、“破碗”、“空的”、“竹竿”、“开裂”等形象生动而准确的词语将祥林嫂沦落成一个乞丐的悲惨形象展示的惟妙惟肖。而从祥林嫂为何如此下场的起问开始,展开整篇文章对祥林嫂悲惨命运如何形成的叙述
文章最为关键,也必不可少的一句经典: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将祥林嫂枯竭的心灵一时间露出了七八分,在一个乞丐的情况下,嫉妒挨饿时遇见第一个路人居然不是最先讨要饱食,而是迫切的提出这么个与其根本无关的问题,也只一心想知道其中答案。这就已经足足结实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一系列过程。也许你会在一篇粗略的看下来后认为是鲁迅先生在描写一个妇女,叫做祥林嫂,刻画其悲惨命运。其实不然,这祥林嫂恰恰象征了封建社会里遭受迫害、摧残而被鄙视、愚弄的封建妇女的形象。看似一篇平常文,却折射出整一个封建社会本质与黑暗。由一点穿透整一个层面,而从面中显现了其中的质地。
从中我们看出,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别具匠心的文学心裁。鲁迅先生的小说,广泛的来自与社会的源泉;不是凭空乱弹,不是幻想联章。每一篇小说都经由社会的酝酿,每一个人物都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从祥林嫂的封建妇女形象,到孔已己的遭迫害的封建落魄知识分子形象,到以至于今的一直存在与人们心中的普遍的精神胜利法的自我安慰的阿Q哥形象。无不闪耀着文学世界对现实的反射。无不体现小说的灵魂源于社会的本质。
鲁迅先生体现了是一段层次,而更有后来者。均由不同的方面将现实抽象化,将他们继承在小说这一先河的波澜。也不光是鲁迅先生所体味出的这一方面,各色各样,千感万慨,俱应俱全。现代作家沈从文先生所著的《边城》,描写了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的相依为命的祖孙两人,孙女翠翠灭里纯洁,情窦初开,她爱上了船总的二儿子摊送。船总的大儿子天宝也喜欢翠翠。天宝和摊送相约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后天天宝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外出闯摊而死。摊送心怀内疚,也离开了家乡。外公忧郁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摊送回来。从中我们可以品味出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体现了一代年轻人纯洁、萌芽似的爱情。将翠翠这一年轻人对于爱情的形象描写的幻美幻真,余酝芬芳。
这不正是一个时代爱情里程的体现吗?有人将爱情比作蜜糖,却不能育与文字;有人将爱情载入心房,却不能编写成章。而沈先生,将自己切身的体验与丰富的阅历并合起来,探究爱情这青春的一方禁果,并承之以现,传之以文。使年轻的爱情不再朦胧、彷徨;更多的是那一份纯真、甜美。
俄国著名的小说家契诃夫,由于当时的俄国大量的流行幽默杂志,使得契诃夫的文章以一种机智幽默,略含讥刺,平而不淡,浓而不烈的风格呈现其主流特色。他的优秀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虽然是一部短篇小说,却将人物本身有着的滑稽可笑的东西,与不和谐的社会环境相结合。从而使得别理科夫的一切行为,动作,思想,心理,无不显得可笑。这一形象也在契诃夫的笔端下真正的装在了当时俄国现实社会的套子里了。
而契诃夫是当时被称作“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诃夫善于在平静的生活中体现出事物的本质,从平凡的生活中取小说之根源,将笔触伸向人物内心深处,并挖掘出来,工笔细描般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使得人物的本质如同一张明简而纯白的薄纸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俄国当时在沙皇专制下的禁锢思想,使得当时的俄国社会庸俗习气,俄国人民浑浑噩噩,互相封闭。一个别理科夫,体现了一段俄国的庸史啊!
小说就是这个社会之死潭里的一芳清泉,是一面透彻世事的良镜。小说之源,源于社会之源,社会之源源于人世本质之源。小说开辟了时代的新河的同时,也塑造了世态的先河,更是光耀着永恒而不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