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已——深情
冯延已做词做官两得意。他44岁被李璟任命为宰相,春风得意,仕途一帆风顺。
他的词内容虽然跳不出宫体或儿女私情的范围,但特别擅长抒情,其语言的清丽,意境之深邃,无不令人击节叹赏。在他的词中处处流露着一种无穷无尽、绵延不绝的愁绪。如“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愁”。“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处寻。”“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语还慵。”而他的代表作《鹊踏枝》,全篇反复吟咏和抒发的更是这种刀割不断、酒消不掉的抑郁忧伤之情。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
前面说温庭筠词的意象之精美虽是足以引起读者美感的联想,然而却缺乏抒情的直接感发之力;韦庄的词虽具有主观抒情的直接感发之力,然而却又过于被个别之情事时地所限制.至冯词的出现,则一方面既富于主观抒情的直接感发之力,而另一方面却又能不被个别之人物事情所拘限,而传达出一种个性的感发和联想。
词的开篇就抛出“闲情”,闲情者乃闲愁也,作者努力摆脱闲愁,但最后还是落空。“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足见“惆怅”之永在常存。惆怅者,是内心倘如有所失又倘如有所追寻的一种迷惘的情意。不像相思离别之拘于某人某事,而却是较之相思离别更为寂寞,更为无奈的一种情绪。既然闲愁永存,就要担负起来,虽九死其犹未悔。
下片:写春来的景色,遍接天涯之青青草色,缕缕柔条的“柳”,衬托出绵远纤柔的情意。“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此发问,将开头“谁道闲情抛弃久?”深化,可见其情之深。“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把惆怅之情写得极深。“独立”写其孤独寂寞,“风满袖”三字,更是凄寒可知。又用“小桥”二字写其立身之地的孤零无所荫蔽亦复在目前。“平林新月”林梢月上,夜色渐起,“人归后” 路断行人。如果不是内心有一份难以排解的情绪,有谁会在寒风冷露的小桥上直立到中宵呢?可见其愁之深。词人是愁朋党攻伐,还是愁政局飘摇、国势岌岌可危?如果真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之士,内心里当充满传统的忧患意识;如果对国家毫不关心,对国家命运毫不挂怀,只顾自己享乐,醉生梦死,他的词中似乎又不应流露出如此众多的愁思。读其词、观其志、察其行,他乃是一个深情之人。
李 煜——纯情
与冯延已相比,李煜太单纯了,做皇帝特别是末代的皇帝,他是失败的,他不想当皇帝,但他前面的五个哥哥暴病而亡,父亲元宗病死,他被推上皇帝位。
他在对宋朝委曲求全中过了几十年苟且偷安的生活,还纵情声色,侈陈游宴,“桃李不夸烂漫,已输了春风一年。”南唐为宋所灭后,他被俘到汴京,幽居在汴京一座深院小楼,过着日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后被宋太祖派人毒死。他的词艺术成就高.如: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个被幽禁的人有着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孤独与寂寞,更何况一个亡国之君?“无言”一词,表现后主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跟人说,说了何用?举头望明月,月如钩,在伤心人眼里,这缺月不也象征着人事的缺憾吗?再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多么清冷的环境啊! “锁”字暗点身世。锁住的不是梧桐,实乃人啊!后主写景,也是他纯情的感受,情和景是合二为一的。
下片,词人直抒胸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离愁”是人们内心一种抽象的感情,后主把它写得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确是千古妙笔。写出思的纷繁和难以解开,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着人,而无法摆脱。“别是”说明这种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才能真切体验。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人们广为传诵。开头以“多少恨”起,恨的不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而是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他倍感难堪,直抒胸臆,却有回肠荡气之感。
以下三句是写梦境。作者记忆最深的是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还似”写出物是人非之感。“花月正春风”点明游赏的时间以及观赏的对象,渲染出热闹的繁华气氛。还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象征着他生活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正”写出景之秾丽、情之浓烈。
作者反面用笔,以繁华之景反衬今日处境的无限凄凉,梦境越是繁华,梦醒后的悲哀越是浓重。此外《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都是脍炙人口传诵之作。
李煜限于本身的和当时的处境,看不到更好的前途,只能沉没在像一江春水似的长愁里不能自拔。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如果中国的词是巍巍昆仑,那中晚唐的词就是肥沃的土地,而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就是土地上勤于耕作并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词的意境各有特色,非一"情"可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