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家》导读与练习
一次运动 觉新————高————梅
两人出走 老 瑞珏
三场爱情 (逼婚) 觉民————太————琴
四个死亡 觉慧————爷————鸣凤
五处描写
一次运动 学生请愿 觉慧斗争
丘八打了学生,觉慧不假思索地加入情谊队伍,可是督军署无人接见,后来出来位科长说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就进去了,天下起了大雨,学生们只好先回去。两天后学生开始罢课,并成立了学生联合会。觉慧热切投入到这场运动中去。
高老太爷压制运动
丘八打学生,学生们请愿罢课,觉慧热切投身与运动中。觉慧的活动触怒了高老太爷,把觉慧叫去用又干燥又严厉的声音进行训话,伴着冷笑,用威严的眼光在觉慧的脸上扫来扫去。严厉斥责后就把觉慧禁闭在家里,不许出去。觉慧只好通过看报纸了解外面的情况。被困的觉慧不禁大喊:“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狭的笼!’”最后还是偷偷的跑出去参加活动。
简介《家》中家庭禁锢青年思想的两个方面。
答:一、封建旧家庭和专制制度,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二、封建礼教及迷信对生命的迫害,在《家》中,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
两人出走 觉民逃婚
1、高老太爷为攀附权贵,要觉民娶冯乐山的侄孙女。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反对无效后在觉慧的帮助下逃婚。逃婚后,觉民与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特别是梅的死,更加坚定了他们反抗的决心,觉民写信给觉新,表示决不让琴做第二个梅。要为自己的幸福抗争到底。最后迫使高老太爷在临死前作出让步而胜利告终。
2、逼婚:冯乐山在高老太爷66岁的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一门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大哥觉新感到左右为难,三弟觉慧支持二哥觉民进行反抗。高老太爷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在紧急关头,觉慧帮助觉民逃婚。
3、觉民逃婚,高老太爷勃然大怒。无论怎样劝说,觉慧都坚决不说出觉民的地址。觉新在这件事上采取不抵抗主义,觉慧骂他是懦夫。觉民写信给觉新,表示决不让琴做第二个梅。觉新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壮着胆子到祖父面前为觉民说情,却遭到祖父的狂怒斥责。祖父最后说,如果月底觉民还不回家就叫觉慧顶替。觉新不得已回头又要三弟劝二弟屈服,觉慧十分气愤,想:“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品的决不是我。”
觉慧出走
瑞珏的死更加坚定了觉慧脱离这个家的信念,他向大哥宣布“我要走”。 瑞珏的死也使觉新明白了“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他满过长辈为觉慧筹划路费,并决心以后负责给觉慧寄生活费。在觉新和朋友的帮助下,觉慧终于踏上驶向上海的航船,开始了新的生活。
三场爱情
觉新和梅的爱情悲剧。
觉新和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军阀开战,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钱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
觉新成婚(觉新是高家长房长孙。自小聪慧,学业好。他曾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梅表妹青梅竹马。但他屈从父命,于一个用拈阄儿的方法选取的陌生少女瑞珏由冯乐山做媒、高老太爷做主结婚。过后,只得凭借梅花来慰藉那颗受伤的心,然而梅却终被折磨得香消玉殒、“零落成泥”。)
鸣凤反抗(高老太爷要把17岁的鸣凤嫁给孔教会的头面人物60多岁的冯乐山做姨太太。鸣凤深深爱着觉慧,只希望伺候他一辈子。鸣凤出嫁的事,觉慧一点也不知道。出嫁前的一个晚上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觉慧由于赶着写稿的缘故,他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等觉慧知道事情的真相,四处寻找,但是已经太迟了。
四个死亡
丧事:觉新与梅两小无猜,却人为的劳燕分飞。梅被迫远嫁。出嫁后不久,又成了寡妇,最后抑郁而死。觉新受到极大的刺激,他怀着及其悲痛的心情料理了梅的后事,他明白从此他和她之间永远隔着一个“永恒”。在向灵柩告别时,觉慧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的话是用一种交织着爱和恨的声音说出来的:“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
请对《家》中鸣凤之死的情节作简要介绍
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出嫁前的一个晚上她去找觉慧。觉慧赶着写稿,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急得几乎发疯,四处寻找鸣凤,但太迟了。鸣凤绝望中,怀着对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高老太爷的死
觉民逃婚,儿子克定和克安胡作非为,高老太爷被气得病倒了,躺在床上呻吟。好事的陈姨太请来了巫师捉鬼,搞得整个公馆鸡犬不宁。觉新明知没有鬼,可为了表示“孝”心,在端公捉鬼时,也跟着凑热闹;觉慧厌恶地看着这出闹剧,最后忍无可忍站出来,指斥这些人的荒谬、糊涂,“你们要把他活活气死、吓死”。
珏:觉新明媒正娶的妻子,在即将生产时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懦弱的丈夫觉新和平地接受了,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瑞珏也只能用她的哭来表示反抗。最后因照顾不周,难产而死。瑞珏的死使觉新明白了真正的凶手和自己的无力与懦弱。
五处描写
1、环境描写
呼啸的北风挟裹着鹅毛般的雪片铺天盖地的飞舞着。天渐渐的黑了下来,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行人踩在雪地上的脚步声同凄厉的风声混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古怪的音乐,这音乐似乎在警告人们:风雪会长久地统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整个寒意逼人,巴金以一幅日暮风雪图振起全文,用大写意的笔法奠定了这个家族悲剧故事的苍凉基调。那些风雪仿佛就是专横冷酷、狂妄自大、任意摆弄弱小者的封建专制势力的化身,给人一种不祥的感觉。)
2、心理描写 鸣凤善良 处处为他人着想
鸣凤在太太处哭诉无效后,怀着最后的希望想见觉慧,希望觉慧能解救自己,可是觉慧又太忙,鸣凤又觉得不能耽误觉慧的时间。下了决心真的闯进觉慧屋中,想说的话又被觉慧岔过去;她想说出自己的处境,极度的悲哀和矛盾压迫着她;她始终没能说出口。(鸣凤临睡前的“灵魂一隅”)
鸣凤临睡前的“灵魂一隅”、临死之前的内心独白等。临死之前的心理分析:鸣凤之死带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小说中这位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美丽少女历尽了生活的磨难,长久地处于希望和失望之中,但当她要诀别人世时,她又意识到生活的美好,她体味得如此之少,不禁又去意徘徊,小说生动地描写了鸣凤临死前的复杂哀伤的心情,更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鸣凤临死的心理描写
鸣凤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站在花园湖边,她早有死的打算,这时又迟疑了,她想,自己得到的比别人少,却要最先离开世界;自己聪明漂亮,却没有生存的权力;自己爱一切,却没有享受爱的权力;别人都有明天,有光明,自己却只有黑暗……可她明白自己和觉慧间有一堵墙,她必须消失,不能妨碍觉慧。最后凄楚地喊着觉慧的名字纵身跳进了湖里。
(临死之前的心理分析:鸣凤之死带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小说中这位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美丽少女历尽了生活的磨难,长久地处于希望和失望之中,但当她要诀别人世时,她又意识到生活的美好,她体味得如此之少,不禁又去意徘徊,小说生动地描写了鸣凤临死前的复杂哀伤的心情,更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狂热而幼稚新旧军阀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他干得如火如荼,逐渐地进到新的园地里去,他觉得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广大的世界,在那里他的青年的热血可以找到发泄的地方,在那里才有值得他献身的工作。
3、情景描写 难忘的感动的情景
除夕夜,高家一派节日的喜庆,一家人谈笑喝酒。散席后,觉慧带着酒意在大门口看见一个讨饭的小孩在哭,就摸出两个半元的银币,放在小孩的手里。静寂中好像有人在他耳边大声说:“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
例如:《家》中觉慧和鸣凤在大年夜祝福的见面情景令人感动。在节日的气氛中,这一对年轻纯洁的恋人怀着紧张的心情在接近,他们先与别人行过礼之后,再羞涩又庄重地行他们之间的祝福礼,他们甜蜜地微笑着,心意互通。小说细腻而微妙地写出了初恋男女的心灵默契和爱情的纯真无邪。
简述高家吃年饭的情景。
答:除夕的前一天是高家规定的吃“团年”——年饭的日子。吃年饭的时候,根据辈份分上下两桌,座位有严格的安排,连上菜的仆人也是指定的、最有身份的老仆人。大家小心翼翼。高老太爷望着满堂子孙,想到这个家“四世同堂”,脸上浮起了笑容。一家人看到老太爷笑了,才放松地谈笑吃酒,高家一派喜庆。
放烟火、看龙灯
5、人物描写
人物形象 印象最深 性格最复杂 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
觉新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人物。他奉行“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怯于行动的人,由于他凡事任人摆弄,一味敷衍,致使昔日恋人梅含恨而死,妻子也因避丧城外,难产而死,最终独自一人面对凄苦的结局。)
试分析觉新的形象(一分为二地评价觉新)
例一: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的熏染。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随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他的一生陷入极大的矛盾痛苦中,大大加强了这个人物的悲剧力量。
例二:高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是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一方面,他是一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的地主少爷。
他的性格善良而又懦弱,他认为反抗是徒然。以致在“五四”新思潮中,他选取的是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作为他行为的理论根据。就两重性格而言,这后一面占主导地位。这是一个复杂的性格,一个悲剧的性格。
3、他是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塑造最丰满、最感人的艺术典型。高觉新声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也受到传统的教育和五四新思潮的影响。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使他处于大家庭斗争的旋涡中,使他形成温良懦弱的悲剧任务。作品通过这一形象,揭露封建礼教制度的吃人的本质,也向读者指出大胆反封建的道路。
觉新“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试从家中举三个事例说明觉新的这种人生准则。
答:在婚姻上觉新“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人生准则,本来跟梅的恋爱,却听从长辈安排与李家小姐结婚。在处理弟弟的事上也是这样人生准则,如觉慧参加闹学潮被高太爷知道,只好把觉慧禁留在家中,觉民的婚姻问题也一样,想要觉民遵循长辈安排;在妻子生孩子上也这样人生准则,明知长辈陈姨太“血光”的无理,明知瑞珏分娩有危险,也听之任之,造成瑞珏的悲剧。
觉民的性格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他性格温和稳健,不好激动,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学生运动缺乏应有的关注。但作为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他也向往民主自由,当祖父为他一手包办婚姻的时候,他毅然离家出走,公开反抗,表现了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琴成为小说中唯一的一对胜利者。
试分析觉民的形象
觉民起初是稳健温和的人。他虽然逃过婚,但却只是单纯地为争取自己生活的权利和幸福。他的长辈们的不义行为,使他认清了“在两代人中间妥协简直是不可能的”他才决心完全走上反对旧家庭的叛逆的道路。他也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的一个物。
觉慧,这是高家年轻一代中最激进、最富有斗争精神的人,是封建家庭中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他是五四时代的觉醒青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大胆地和丫头鸣凤恋爱,最后义无返顾地冲出家的囚笼,奔赴上海,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
试分析觉慧的形象
例一:觉慧是受“五四”思想冲击的新生的、民主力量的代表,是封建礼教的塑造者,是投进高家这个死气沉沉大家庭的一颗火种。大胆、幼稚是觉慧性格的主要特征。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反对封建家长压制青年,主张年青人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反对大哥的作揖哲学,鄙视克安、无定荒淫无耻的生活,追求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反对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同情下层人,主张人格平等,爱仆人鸣凤。他最后离家出走揭示了他反抗的坚定性,他的幼稚主要表现在对周围的一切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认为旧家庭里一切就是一个复杂的“结”,没有办法把它解开。
例二: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义义觉醒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
请你谈谈巴金的《家》中高觉慧的形象。
高觉慧是巴金在《家》中塑造的大胆而幼稚的叛逆形象。他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深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追求光明、自由幸福,彻底否定封建礼教制度。如支持觉民逃婚,与丫头相爱,最后又从封建大家庭走出去。但他有时也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他身上寄托着作家的希望,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新旧军阀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他干得如火如荼,逐渐地进到新的园地里去,他觉得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广大的世界,在那里他的青年的热血可以找到发泄的地方,在那里才有值得他献身的工作。
1、简述《家》中觉慧拒捉鬼的故事。
答:高老太爷病了,一次捉鬼不够,第二次再捉鬼,把高府闹的满室乌瘅。当到觉房室时,觉慧拒绝开门,并与长辈项起嘴来;打开门后,当觉慧以不可抗拒态度指责克明、觉新的无理,喧称谁进房间就先给谁一巴掌,迫使长辈退去,也是觉慧反封建的一次大获全胜面告终。
2、高老太爷因克安、叔克定瞒着他偷偷在外面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气得一病不起。陈姨先请道士到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闹得家宅不宁。留过学的克明、读过进步书报的觉新都不敢出来反对,只有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
觉慧是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典型,请用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加以说明。
答:①反抗祖父。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②向鸣凤示爱。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敢地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在觉慧的眼中,鸣凤是那般美好,美丽、聪明、贤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她,已经完全超越了主仆的等级界限。
③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
高老太爷和克明代表封建旧家庭和专制制度的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他们利用封建礼教及迷信对生命进行迫害,在《家》中,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
简述《家》中体现高老太爷专横的一件事
冯乐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
分析高老太爷形象
例一: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代表。一方面,他年轻时的荒唐、衰朽时的胡闹,正体现了封建腐朽灵魂的全部德行与特征;另一方面,他专制、冷酷,想以他的意志来建构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于是,酿成了一桩桩血泪故事。自然,作为大家庭的创业者,他也有慈祥、温和、宽宏的一面,但这一切最终也是为了维护和延续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家庭。
例二: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专制。但他也有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老太爷这性格矛盾的两面,统一于他的维持、发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人生理想,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行将崩溃时期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家》中的高公馆是封建地主大家庭的黑暗王国,高老太爷就是统治这个王国的暴君。他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和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他的人生理想是维护和发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他表面上道貌岸然,以卫道者自居,对子孙“教导戒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处处讲道德说仁义,以风雅自命。其实是个放荡不羁,生活腐化的封建顽固派,他年轻时荒唐,衰朽之年还玩戏子,娶姨太太。他是高家罪恶的根源,是封建制度和传统道德的残忍性的人格化体现。为挽救封建大家庭的崩溃,他竭尽全力弹压家中以高觉慧为代表的反封建的民主力量。虽然拼命挣扎,但也力不从心,无法阻挡和挽救旧制度、旧家庭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简述最能体现高老太爷封建专制性格特征的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
答:①“嫁丫环”。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向高公馆要一个丫环作妾,高老太爷满口答应,就在他的所有、丫环中任意选了一个作为人情送给他,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鸣凤。可是鸣凤心里只有三少爷觉慧,生性刚烈的她以死抗争,绝望地投湖自尽。
②“抱重孙”。正当觉新期待着朦胧爱情的时候,他父亲带给他一个晴天霹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于是,父辈用拈阄的办法为他定了门亲事,匆匆完婚。从此,觉新不得不断绝了与心上人梅的爱情之路,这件事毁掉了梅一生的幸福。
你怎样理解《家》中高老太爷临死之前的忏悔?
看法可以多种。一般认为高老太爷临死前的忏悔与他面临高家败落的严峻事实有关,高老太爷最大的希望是“长宜子孙”,让这个家“一天天地兴盛发达下去”。但儿子克定、克安的胡作非为令他感到失望和孤寂。为力挽颓势,高老太爷将维持这个家的希望寄托到孙子辈的身上,对觉慧说出“你很好”,并放弃了包办觉民的婚事,这是一个垂死制度的挣扎。
试分析琴的形象
琴是富家小姐,与高家算是门当户对,就算原本家长们不打算让他们成亲,处境也要比鸣凤和觉慧好得多。琴想剪去束着她的长发,却缺乏必要的勇气——不是她怕流言的讥讽,而是她怕爱她的母亲。她羡慕许倩如的潇洒,可她必须去面对一个封建礼教下的家庭。琴也没有屈服,她甚至看到了千百年中国女子所走的血路。一种渴望正义的感情在琴体内发生了,“牺牲,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了幸福呢?”她了解了鸣凤的悲剧,领悟了梅和瑞珏的哀伤;她明白了不能企盼别人,应该自己拯救 自己!琴和鸣凤一样看到了“宿命”,但她唾弃这个“宿命”!“我不走那条路。我要做一个人,一个跟男人一样的人。……我不走那条路,我要走新的路,我要走新的路”。谁能否认琴是书中最亮丽的色彩?她和觉民为了爱情,为了目标,对这个大家庭实行不了懈的反抗。终于琴记得了自己的幸福。
请用有关故事情节简述琴敢于争取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性格特征。
进男学堂。琴不顾亲戚们的闲话,在母亲的袒护下进学堂读书。五四新文化涌入中国,觉民兄弟所在的学堂已经开始招收女学生。得知这个消息的琴,便向母亲强烈要求报考男学堂。这一次,母亲坚决反对她的要求。
试分析鸣凤的形象
鸣凤本是一个安守“天命”的仆人。对现实毫无反抗意识。她和觉慧少爷相爱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一次次冲击着这个单纯天真的女孩。在鸣凤面临着要成为冯乐山的小妾的危机时,她开始要反抗,当她意识到觉慧已经不能给她真正的爱情时,鸣凤便 毅然选择用死亡来证明自己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
请说说小说中的几位女性
例一:瑞珏这个良家女子,凭着自己的善良、贤慧,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觉新,但当她知道觉新和梅的关系时,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她爱自己的丈夫,她更同情梅的遭遇。在她临产时却为了避免“血光之灾”被赶到城外去分娩,最终在难产中含泪而死。她是典型的封建家长制下婚姻的牺牲品。她是那么爱觉新,可连在临终前看上觉新一眼的权利都没有,可见封建礼教之吃人!
例二:钱梅芬,一个美丽、善良的少女。她没有更多的要求,只期待着与自己的意中人结成姻缘,而家长的一时任性 ,就使她的美好愿望成了一场梦!她只有尊从家长的意愿另嫁他人,但她与觉新青梅竹马,旧情难忘,因此终日愁苦,以致重病缠身,精神的、肉体的折腾伴随着她度过了短暂的一生!是封建的家长制和封建的礼教夺去了她的青春,葬送了她的生命!
例三:许倩如,一个大胆,有个性新女生,出生富家,父亲是个宽容的人,小时母亲去世,时常与有思想青年一起,携助办《黎明时报》,发表进步言论,带头剪去长头发,并鼓励女生剪头发。后来到外地追求新生活。
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经…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请简述《家》的时代背景。
《家》写作于1931年,但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1920年至1921年间的社会生活。二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中国革命进入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更加尖锐,斗争更加激烈。
谈谈《家》的思想成就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其主要代表作,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