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负责人:宋治军 高一(8)班 黃丹蓉
课题组成员:高一(7)班 高一(8)班全体同学
关 键 词:端午节文化 作文教学。
一、课题实验的缘起、意义: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 ,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这一饱含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节日对构建和谐的文化社会氛围有重大的意义。
二、研究实验阶段:(注意中西方比较)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查询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调查观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第三阶段:深化阶段,整理分析,理出写作角度,抒写感悟。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撰写报告,汇编论文集、学生习作集。
三、研究方法:查询资料、访谈人物、观察生活。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查询资料,了解中国“端午”文化的历史。(注意与西方比较)
资料查询结果:
(一)记忆仓库里的资料:
每年五月初五,家里总是自己包粽子吃,老人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给孩子们讲着关于端午节来历的故事,屈原的名字从小就耳熟能详。多年以前离家不远的五里西桥,总在这一天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最热闹的是水上抓鸭。近年来由于水质污染,一直到08年的端午节才又恢复了此活动,许多孩子第一次目睹了这个近乎传说的活动,兴奋异常。
(二)网络资料: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课外书资料: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四)课本资料: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虽然叫法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过节的习俗还是基本相同的。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 ,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调查观察,了解中国端午文化的现状。(注意与西方比较)
调查观察结果:
(一)记忆仓库里的资料:
每年的端午节,总有包粽子、赛龙舟等热闹活动。
(二)网络资料: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去年又被设为法定假期,自有“凝聚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近来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三)课外书资料:
(四)课本资料: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第三阶段:深化阶段,整理分析,理出写作角度,抒写感悟、看法。
(一)整理分析材料(①记忆仓库里的资料、②网络资料、③课外书资料、④调查、观察资料)
(二)理出写作角度:
1.端午节其实是属于“龙族团的节日
2.端午节,我们要倡导民族龙的精神
3.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
4.大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5.传统是未来的基石
6.丰富多彩是发展的动力
7.我们应积极推进端午文化的发展
8.忠诚也要辩证看待
9.屈原死得其所么?
(三)选择实用素材:
①名言、观点
“五一”长假过去了,端午节也该来了。到菜场走走,你不难发现,小贩们已开始叫卖一筐筐散发着自然清香的粽叶。可是,如果有人告诉你,几年后中国人想要划龙舟、吃粽子、过端午节,需向别国提出申请,你一定会说:“开什么玩笑!”
但是,这的确不是玩笑。近日东北一位大学教授给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送一份急件,说据可靠消息,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有关观点:
“保卫端午节”事件给国人好好提了个醒。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在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究竟做得如何?
事实是,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深刻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艺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邻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芒刺在背,未必不是好事,知道疼和哪儿疼才能除疾治患。
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深刻命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命题的迫切性。
有关名句: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②优美文句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③典型事例:
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
1、正面事例:
纪念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屈原。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反面事例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撰写报告,汇编论文集、学生习作集。
(一)研究结论:
1.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2.弘扬传统文化,抢救端午文化刻不容缓。
建议: 1、 举办大型在展览会 2、 加强宣传
(二)课题研究的收获、心得
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
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命题的迫切性。
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深刻命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