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负责人:杨约正 高一(4)班 邱如苹
课题组成员:高一(4)班全体同学
关 键 词:服饰文化(唐装) 作文教学。
一、课题实验的缘起、意义:
当代中国的中学生对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知道得很少,甚至完全不知道,这不是他们的错,应该是我们大人们的过错。引导中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是我们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如何引导他们了解传统文化呢?这需要一个突破口。我们选择了唐装这个角度,是因为现代人们特别是中学生的审美观点已经西化,穿着打扮是以奇怪特异为美,误认为这是有个性,有创新,实则是以丑为美,毫无自己的主见。而穿着的品味,正是一个人的文化品位的外在表现,也是一个人的人品的外化。因此了解中国传统的着装美,是有重要意义的。
在深一层次上说,汉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这对一个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是很尴尬和无奈的事情。回归自然,回归古典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只有善于从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的民族才有立足国际立足世界的可能。弘扬传统文化,吸收传统的精髓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理解民族服装更多是从弘扬汉族人民的精神,气节,文化,气质的层面出发,这是一种神圣的崇高的历史使命。
二、研究实验阶段:(注意中西方比较)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查询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调查观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第三阶段:深化阶段,整理分析,理出写作角度,抒写感悟。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撰写报告,汇编论文集、学生习作集。
三、研究方法:查询资料、访谈人物、观察生活。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查询资料,了解“唐装”文化的历史。(注意中西比较)
资料查询结果:
(一)记忆仓库里的资料:
唐朝时期由于经济繁荣,引来了各邦人民,也把他们的服饰带来中原(如:胡服),
所以唐朝时服装种类多了起来。汉人的服装,则是传统的上衣下裳。但到了晚唐,出现了
一些颜色艳丽,富有层次感的礼服。
小时候,看到老人穿着很古老的服装参加隆重的庆典活动,觉得很漂亮。后来
才知道那叫唐装。手头有一张老照片,我的奶奶穿着一件很合身的旗袍,显得是那
么的有修养,有气质。
(二)网络资料:
唐朝女装
初唐时期,一般流行的是一种传统的襦,裙装,基本上是沿袭
了自东汉以来华夏妇女传统的上衣下裳制。这种妇女的服饰不是连衣,而是分两截。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领或对襟系上带结,下面的裙子围起来系上长长的裙带,上衣或者掖里面或者自然的松散着,后来这种松散的上衣不断加长,一直覆到膝盖部。
随着发展,唐代的妇女上衣种类一般分为襦,袄,衫三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功用吸汗,有对襟及右衽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这种裙子的结构必须和人体的主体结构有机适应,所以是一种下摆呈圆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窄袖衫襦、长裙、胡服、女着男装,构成了盛唐女装的主流。妇女衣胡服、着男装,更是盛唐的一大特点。
中晚唐时期,服装中加强了华夏的传统审美观念,开始复古,从以显出女子身材为主逐步恢复到秦汉那种宽衣大袖,飘逸如仙的风格,服式越来越肥,这种风格定了型一直影响到后期华夏女装的基本理念,既宽松随体肥大,这自然在后来也成了礼教所要求的对象,柔和自然,无形无欲。中晚唐女装华丽大气,一般类似于礼服,她们里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内衣,在唐代和裙子结合形成了一体,它不系腰带,宽松自然。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很华丽,基本上都是拖摆至地,有的达几余米,比如,有的袖阔4尺,裾曳地达到5尺, 因此,如同后来的欧洲一样,衣摆的长短决定着妇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广袖的,广袖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宽大的袖子,唐代的广袖基本呈方片形。
晚唐时期的礼服,都为宫廷命妇所着,称为钗钿礼服。是中晚唐女装向古代礼仪服饰的过渡的进一步证明,这种款式为礼服一层叠一层,层数繁多,厚重拖摆,穿起来很麻烦。首先穿上很多层广袖上衣,层层压叠着,然后在围上伟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虽然繁琐,却给人稳重的感觉,赋有层次感。
唐朝大臣常服
唐高祖曾规定大臣们的常服,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玉带钩。五品以上用朱色小科(小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草金钩。六品用黄色(柠檬黄)双钏(几何纹)绫制作,腰带用犀钩。七品用绿色龟甲、双巨、十花(均为几何纹)绫制作,带为银銙(环扣)九品用青色丝布杂绫制作,腰带用瑜石带钩。
唐太宗李世明赐大臣们进德冠,对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细的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带,十三銙(装于带上的悬挂鞢带的带具,兼装饰作用)。四品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袍浅绯,金带十銙。六品袍深绿,银带九銙。七品袍浅绿,银带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瑜石带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黄色,铜铁带七銙。
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乱紫(古代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故怕与紫色相混),改成碧绿。
(三)课外书资料:
大唐天宝年间,一个名叫元稹文学青年来到洛阳,大街上来来往往穿着胡装的美女让他眼花缭乱,惊奇不已。美女们头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襦裙,下着长裤,足登高腰靴,酥胸半裸,波涛汹涌,粉臂如藕,风姿绰约。这给元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汉族传统服饰,最初阶段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一并发展,成为等级制度的象征。儒家提倡“宪武文章”,维护等级制度,主张一切言行衣着都必须“约之有礼”。墨家则提倡节约,主张衣冠服饰及其生活用具只求“尚用”,不必过分豪华,更不必拘泥于繁缛的等级制度,反映出墨家学派的价值观。道家则崇尚自然,反对修饰的审美观,今天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观念,为后人所尊崇。
隋唐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文化得以繁荣,反映在衣冠服饰上为丰美华丽。突出的是妇女的服饰形制之盛可谓空前。唐天宝年间,妇女中还曾流行男装,反映出开放又开明的思想和宽松的社会环境,这就是时尚。对于外来文化,唐政府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使得民族服饰更具时代特色(是民族性的时代特性),处于领先世界的地位。今天东南亚尤其东亚诸国的礼服,仍保留我国汉唐时期的形制特征。
服装的民族性只能从民族文化的本义上去界定,针对我国目前的服饰文化现状,首先要从西方文化的依附中向民族文化回归,而不是对某个传统服饰文化的样式和文化形态的套用。当然,文化的内涵是通过具体形态来体现的,但此时的文化形态,一方面是基于文化意义上的民族性,另一方面又是时代特性的体现,即:民族文化特征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服装型制。
(四)课本资料:
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从战争的实际需要出发,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首开了汉族服装吸收异族优秀服饰文化之先河,可以称为“中华民族服饰改革第一人”。
唐代女子服饰多有织文及绣文的装饰。襦、衫、裙上多用绣文,裙边还垂有两根绣带,更增添了女性的妩媚。
李白的《宫中行乐图》“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薇。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写的便是一个年幼的宫女,身穿着绣着石竹的衣服。
著名词人温庭筠《菩萨蛮》的词中,描写一个正在梳妆的女子,“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鹄”,新罗襦上绣有金色鹧鹄纹样。杨衡的《仙女词》“金缕鸳鸯满绛裙”,写道绛色裙上绣上金丝鸳鸯做装饰。此外,还有不少对此种装束的描述“罗衫叶叶绣重重”,“一双裙带双心结”等等。
唐代服饰颜色丰富多彩,以红、紫、绿、黄为多,世人所云“藕丝衫子藕丝裙”、“红袖女郎相引去”、“荷叶罗裙一色裁”等等。其中红裙最受女子喜爱,尤为流行。[红裙色彩艳丽,灿烂如石榴花,故又名“石榴裙”,在唐人的艳情诗中,可见描写红裙美好的诗句,如成楚《五日观*》诗:“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而杜审言的《戏赠赵使君美人》:“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李元宏的《相思怨》中“春生翡翠帐,花点石榴裙”,更以石榴取代红裙。
绿裙在唐朝也大受欢迎,张保嗣的《戏示诸*》诗云“绿罗裙上标三棒,红粉腮边泪两行”描写的便是身穿绿罗裙的歌*形象,其中人们又有用春天的绿草比喻绿裙,如刘长卿的《湘中纪行十首》“苔痕断珠履,草色带罗裙”,白居易的《和殷协律琴思》“秋水莲冠春草裙”,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此外,唐诗中也习惯用翡翠和绿柳比喻绿裙的明艳色彩,元稹的《白衣裳二首》之二中的“藕丝衫子柳花裙,空著沉香慢火熏”;戴叔伦的《江干》“杨柳牵悉思,和春上翠裙”;戎昱的《送零陵*》“宝钿香娥翡翠裙”写的都是绿裙。绛、紫也是唐代女子裙装常用的色彩,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家日暮紫罗裙”,白居易《夜筝》“紫袖红弦明月中”,王涯的《宫词三十首》之二十六“绕树宫娥著绛裙”,都是例证,而和凝在《何满子》中提到“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表明女子也穿蓝裙。
当然,唐代女子服饰不仅在视觉上夺人眼目,而且还具有一种奇妙的味道。当时女子为使裙装鲜艳芳香,常用芳草染裙,如黄裙是用郁金香染的。张泌在《妆楼记》记载:“郁金,芳草也,染妇人裙最鲜明,然不奈日炙,染成则有郁金之气”。李商隐《牡丹》一诗中更有“折腰多舞郁金裙”的诗句。杜牧的《送容州唐中丞赴镇》“烧香翠帐,看舞郁金裙”,“郁金香汗湿歌巾,山石榴花染舞裙”,从人们视觉和嗅觉感受上描摹了唐代女子的流行服饰。
唐诗中除了为我们展示了当时女子服饰式样、色彩之外,还为我们提供了唐代女子服饰面料方面的资料。
在唐代面料中,最为突出的是丝织品,锦是丝织品中最为绚丽多彩的。窦巩的《南阳道中作》中提及“东风雨洗顺阳川,蜀锦花开绿草田”有以地区命名的蜀锦,徐凝《春雨》中提及“昨日春风源上路,可怜红锦枉抛泥”以色彩命名的红锦;白居易在《房家夜宴喜雪戏赠主人》中提及“风头向夜利如刀,赖此湿炉软锦袍”以织物特点命名的软锦。也有诗句专门描写制锦的过程,杜甫在《白丝行》诗曰:“缫丝须长不须白,赵罗蜀锦金粟尺。象床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美人细意熨贴平,载缝灭尽针线迹。春天衣著为君舞,蝴蝶飞来黄鹂语”。
绫是丝织品中另一重要品种。白居易《缭绫》描写到:“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缭绫上不但有图案纹饰,而且“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不仅用“铺烟”、“簇雪”写出了缭绫的底子和花纹都是纯白的,而且写出它轻柔的质地,明丽的光感和变幻的色调。
在唐代,女性崇尚以丰腴、袒露为美,这种时尚在薄罗轻纱的面料中显露出来,罗虬《比红儿》中“薄罗轻剪越溪纹”;杜甫《丽人行》中“绣罗衣裳照暮春”;岑参的《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旋歌》中“情罗金缕花葱茏”,花蕊夫人《宫词》中“薄罗衫子透肌肤,夏日初长板阁重”等等。在《全唐诗》中描写轻罗的句子还有许多,这些佳句表面上好象只是在写罗衣的美,但若细细品读不难发现罗衣下蕴含着一种鲜活的气息,即女子体态、身段之美。
由于唐代丝织业的高度发展,为服装的美化提供了丰裕的面料。当时诗人也不惜笔墨提及,有韩惺《意绪》“口脂易印吴绫薄”;李商隐《燕台四首》“越罗冷薄金泥重”,王建《赠人二首》“越绯衫上有红霞”;刘禹锡《酬乐天衫酒见寄》“舞衣偏尚越罗轻”;李贺《秦宫诗》“越罗衫裤迎春风”,白居易《杭州春望》“红袖织绫夸柿蒂”。这些优美的诗句以丝织品纹饰、质地、服装款式为内容,折射出唐女子对服装审美的趣味和风貌。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调查观察,了解“唐装”文化的现状。(注意中西比较)
调查观察结果:
(一)记忆仓库里的资料:
现在的唐装与唐代的有着天壤之别,多是简单便洁的。
(二)网络资料:
(唐装文化与西方的比较)说起东方服饰文化,人们一定会想起雍荣华贵的唐装,含蓄隽永的旗袍,而对于西方服饰文化我们却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了近代的西装,便是中世纪欧洲隆重华丽的贵族服饰。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服饰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 色彩: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好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在上古时代,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它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代表纯洁、正直,紫色象征高贵。中世纪时奇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
2、 外形:在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比较肥大,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代妇女都显得修长。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洋服装的外型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3、 图案:中西服饰在对图案的选择上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象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旋涡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随着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服饰文化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中国服装界正在努力同世界接轨,走一条时尚加民族特色道路,在传统服饰设计中融入西方时尚元素,同时中国元素正在影响着国际时装界的发展。我们在探讨中西服饰文化差异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找到这个点,找到民族文化和大同文化切入的融 合点。现在的唐装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品。它既吸取了传统服装富有文化韵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时又吸取了西式服装立体剪裁的优势,使古老的唐装重新登上了时尚舞台。
现在穿着的唐装已经进行了很多改良。比如现在的中式服装很少用连袖,因为连袖就等于服装没有肩部,也不能用垫后,那样肩部就不够美观:传统中式服装是不收腰的,女士穿着缺乏曲线美,现在的中式服装都改成收腰的了:过去的裙子下摆非常窄,走路只能迈碎步,现在把裙摆做大了,便于活动;还有像旗袍,传统的开襟特别高,现代人尽管比过去开放得多,但穿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以开襟就低多了。
如今,唐装的面料已不再局限于织锦缎面料,真皮唐装已面市并开始在白领阶层慢慢流行开来。真皮与唐装的结合不仅保留了唐装原有的雍容华贵、富态休闲的韵味,同时皮质面料和制作工艺使唐装显得挺括。中式的唐装被赋予了一些西式特征,使唐装得以走出礼仪服装、节日服装的小空间,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都能穿,拓宽了唐装的穿着场合。一些事业有成,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港澳台人士、归国人士,以及外籍人士是这类唐装的主要消费者。
如今,“唐装”已成为中外人士不得不提的关键词。据说上海长乐路的中装一条街上,经常能看到一些美国人东摸摸、西看看,心情急迫地到处问“有和布什总统穿的那件一样的吗?”北京的一些“唐装”经营者更是自豪地称:“‘唐装’不仅是中华民族服饰,它还要乘APEC的东风带动世界潮流了。”
其实“唐装”,基本上是清末的中式着装,“唐装”说法的由来,也有些“出口转内销”的味道,外国人称“华人街”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装叫做“唐装”了。这种所谓的“唐装”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其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立式领型: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份组成。另外从面料来说,则主要使用织锦缎面料。
这样算来,唐装的源起时间离我们很近,因此比较容易重新融入我们的生活。比如说穿着唐装上衣,还可配以西裤、皮鞋,外面能罩风衣,里面衬高领衫……这种特质是唐装风云再起的文化层面以外的实用因素,但这个因素在流行中同样不可或缺。也就是因为这一点,真正唐代人穿的长袍大袖,甚或离我们更近的明代袍服,基本上不太可能重回流行
(三)课外书资料:
唐装的故事
2001年,我国男子足球队冲出亚洲,实现了中国人民多年的夙愿。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和我国加入WTO,使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信心。政治和经济的变化,使中国人民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急于要寻找一种能够代表民族特色的东西来显示自己民族独特的存在方式。恰在这时,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提供了这种展示民族性的机会。国家领导人以穿唐装来体现这次会议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使唐装自然成了体现中华民族性的一种文化符号。因此,唐装的流行,可以说是满足人们这种文化心理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民族自信心的增强。
在纽约最大的华埠唐人街,有几家专营唐装的店铺。其中一家在唐人街已有近40年的历史了,这家名叫上海美丽服装公司的唐装店,专门手工制作唐装。老板是来自上海的陶先生,他用“还可以”来概括这么多年来的生意状况。这里,做一件旗袍大约需要6个星期,手工费根据面料的不同而不等,最低为280美元,他的主顾华人洋人都有。另有一家名为“金洋”的服装公司则以出售唐装为主,这里出售的唐装均来自中国。十几年来,唐装的顾客更是以洋人为主,店主介绍说,前来购买唐装的洋人占七成,而唐人只有三成,生意最好的时候是2001年左右。那年,在中国上海举行APEC会议,参加会议的各国领导人身着唐装合影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位于纽约华埠的美洲华人博物馆正在筹备2006年旗袍展览,目前正在征集旗袍和旗袍相关的故事。“你有没有长辈传留给你的旗袍?”“你有没有重新改缝那件旗袍?”“你有没有当时家人穿着那件旗袍的照片?”“那旗袍对你具有特殊意义吗?”这些征集词的问号后面,也许就蕴涵着一个个与唐装有关的故事。有人说,服装是简单的,它就像一个符号;服装是复杂的,它承载着一段历史。
唐装不论谁穿,还是怎么穿,都会让人联想到中国。在纽约,但凡节日、婚庆或其它隆重场合,很多生活在这里的华人都会选择着唐装。对于在纽约工作的中国人来说,唐装也是他们在出席某些场合时首选的服装。今年3月8日妇女节,中国驻纽约总领馆邀请在纽约的女界朋友共同庆祝节日。那天,中国的女外交官和外交官的夫人几乎都是身着唐装,或典雅、或婉约、或端庄,那色彩艳丽,做工考究,别具韵味的唐装着实成为了那次招待会上的一道风景。 其实,唐装并非华人专美。在不久前举行的纽约大学生中文比赛现场,十几名没有任何中国文化背景的参赛美国大学生,无论演讲比赛还是才艺展示,大多数都选择唐装为自己添彩。他们的服装也许得到中文老师的指点,搭配比较讲究,也别有一番“中国味道”。据在纽约工作多年的一位华人讲,他曾应邀到一位美国朋友家做客,没有想到主人身着唐装迎候他的到来,而他自己则是西服革履。
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古罗马帝国首都的一家剧场里爆出一条当时最具轰动性的新闻,这条新闻在口耳之间迅速传遍整个罗马帝国,人们很快就都知道了这一新闻的大致内容:当时的国家元首恺撤大帝出现在这家剧场的时候,身着一条无比华贵的长袍,长袍呈紫色,闪动着如同钻石般的光泽,国王穿着这条长袍进入剧院的时候,仿佛天神下凡一般,在场的人们都惊的目瞪口呆——那件衣服实在太华丽了!太高贵了!太神奇了!
后来,这条时装新闻传的越来越详细:大帝穿的神奇的长袍来自一个叫做“西奈(Chine)”的国度,所用的布料名叫“丝绸”,是波斯人赶着骆驼不远万里运来的,运输这些丝绸的那条路叫做“丝绸之路”。那时的丝绸在西方世界可是真正名符其实的“钻石纤维”,古罗马王公贵族争相竞购而不得,以拥有一小片丝绸为荣。
今天的人们,每当提起唐朝服饰时,第一印象恐怕是杨贵妃的低胸性感——那是大唐盛世人们自由、自然、自信、开放、开明、豁达的外在表现。
是的,大唐盛世是一个兼容并包、高度开放的时代,拥有每个时代的超级大国所独有的广阔胸襟和博大胸怀,唐朝人不会有胡汉衣冠之辨,无论穿什么衣服,他们都不会有“服妖”的心理障碍或者体制障碍。(所谓"服妖",按照《汉书》五行志的说法,是"风俗狂慢,变节歇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除非是圣人制定的,否则就有"服妖"的嫌疑,而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举动的,将被绳之以法!)假如李世民生在今天肯定不会拒绝穿西装革履出访世界,绝世美女杨贵妃当然也要试试最新款的比基尼在T型台上秀一圈。唐朝,是一个什么都能穿,什么都敢穿的时代,甚至,唐朝人把“胡服”当作是最重要的日常服饰之一。
有人描绘新年的上海南京路,就好像上演着一场新版唐装发布会:这位姑娘一件紫色中式棉袄,真线面料外还有一层柔柔轻纱笼罩,阳光一照,色彩像是在流动,优雅而有点神秘;那位女孩的长大衣是对襟式样,绒绒的面料上加上了精致的刺绣,形成的反差给人的印象很别致;一位中年妇女身着红艳艳的套裙,裙边团花朵朵,衣领露出的内衣领也是朵朵小团花,上下呼应,煞是好看,惹得路边的老外啧啧赞叹,拦住她询问哪里能购得如此装备。看来,连老外也准备来个里里外外皆唐装了。
(四)课本资料:
来自于陈旧的黑白胶片中的一种情愫
深藏于外祖母嫁妆箱底的一个梦想
每一根丝线的尽头
都与那条驼铃悠悠的古道
血脉相连
轻轻一扯 便是千丝万缕剪不断的
岁月如烟
古道上空的一朵浮云
都有着丝绸的质感
剪下来 就是一块上好的衣料
用推敲绝句的心思细细度量
借二月春风巧妙裁剪
做一件新衣叫它做“唐装”吧
穿上它 仿佛走在宿醉未醒的长安
若红 就红得华丽鲜艳
就像一场隆重的盛典 丝竹齐鸣鼓乐喧天
若紫 就紫得高贵淡然
宛若月下独倚的玉砌雕栏
黑色的迷醉是午夜的妖娆妩媚
白色的婉约是岁月永恒的依恋
怀旧与优雅的轮回
涂抹着季节最美丽的风景
历史斑驳的光影
成就了时光迷幻的图案
千年风霜着色
万里长江漂染
左肩 长城
右肩 泰山
后背 塞外大漠苍茫
前胸 中原一马平川
一条黄河沿衣襟飞流直下
细碎的滚边
镶嵌着山清水秀的江南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其实
就是一件华美的唐装
穿在身上的祖国
是如此厚重和温暖
你穿上它就是一条龙
抬抬腿 一步直上九天!
岁月如针脚般起伏蜿蜒
纵横的脉络缠绕在沧桑的指间
想唐装飘飘的那个年代
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梦回唐朝
不过是月色荡漾的一个夜晚
又见一笑百媚倾国惊艳
又见葡萄美酒夜光玉盏
饮罢 剑起
剑法亦是书法
笔走龙蛇
是另一种飞针走线
三百首为情为愁的诗篇
缝制成一件华美的盛装
狂草里的中国
绝句一般的潇洒和浪漫
第三阶段:深化阶段,整理分析,理出写作角度,抒写感悟、看法。
(一)整理分析材料(①记忆仓库里的资料、②网络资料、③课外书资料、④调查、观察资料)
(二)理出写作角度:
1.唐装是多元素的融合
2.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中进步的
3.保持优点,然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
4.唐装代表的就是中国
5.重视唐装在于行动
6.唐装是中国女人最美的魂魄
7.唐装有抗衡时代淘洗的能量
8.唐装是人们自信的表情
9.唐装既简单又复杂
10.实用与文化的融合才能走向世界
11.唐装在当今中国有重要意义
12.唐装——高贵的中国
(三)选择实用素材:
观点一:保持优点,然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
①名言、观点:
1.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吸纳外来文化和异族文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她才显得宽厚、丰满。变革是必须的,但不是照搬而是完善自己,每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继承关系。
2.唐装融合了少数民族的优点,不断改进,更加便于穿着。
3.唐装沿袭了端庄典雅的传统美
4.唐装的花纹与花边使得唐装更精美
5.衣裳是文化的象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从人们对服饰的选择,可以窥测到他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的底蕴——郭沫若
6、衣裳常常显示人品。——莎士比亚
7、我们的衣着既不要过于艳丽而俗气,也不可破烂而肮脏。——塞涅卡
8、人应当一切都美,外貌,衣裳,灵魂,思想。——契诃夫
9、奇装异服并不等于穿戴时髦。——罗.伯顿
②优美文句:
1、一件紫色中式棉袄,真面料外还有一层柔柔轻纱笼罩,阳光一照,色彩像是在流动,优雅而有点神秘;
2、大唐盛世是一个兼容并包、高度开放的时代,拥有每个时代的超级大国所独有的广阔胸襟和博大胸怀
3、李白的《宫中行乐图》“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薇。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写的便是一个年幼的宫女,身穿着绣着石竹的衣服。
4、 用推敲绝句的心思细细度量
借二月春风巧妙裁剪
做一件新衣叫它做“唐装”吧
穿上它 仿佛走在宿醉未醒的长安
5、真正的古典,更多的是一种资源,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记忆的苏醒,一种怀旧情绪的放任。我们追忆过去,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让逝去的美重新生长,生长亦有前提,那就是时代的土壤。正是古典与现代的共谋,成就了今日唐装遍地开花的辉煌场景。
③典型事例
1、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
2、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美妙服装,如果他们生活在当代,也不会拒绝西装革履与晚礼服
3、外国女子也喜欢穿中国古典的服装
4、3.8妇女节,很多外交官的夫人都选择穿唐装旗袍,与西服相映成趣
5、唐装需要改良,融合进世界的时尚因素
(四)作文
从审美的角度看
观点:唐装是中国女子最美的魂魄
①美中带娇的帔和披帛,中国女子的魂魄飘如惊鸿。②娇中带媚的百鸟毛裙,中国女子的魂魄绚如五色流光。③媚中带柔的轻纱罗衫,中国女子的魂魄柔如春水画天。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
观点:唐装代表的是中国
①唐装璀璨夺目是盛世中华灿烂文明的象征;②唐装千姿百态是盛世中国丰富多彩文化的符号;③唐装富有生气是盛世中华凝聚力与号召力的代表。
从传承文化的角度看
观点:唐装是人们自信的表情
①穿上唐装,飘逸如仙,使人身轻体爽②穿上唐装,高雅柔和,使人精神高贵③穿上唐装,修长完美,使人自信自爱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撰写报告,汇编论文集、学生习作集。
(一)研究结论:
传承唐装文化,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职责
建议——传承唐装文化的方式:
1、在节日期间穿唐装
2、跟周边的人常常聊唐装
3、重要日子着唐装
4、出席全球性活动穿着唐装
5、设立属于唐装的节日
6、将着唐装当作一种美
7、奇装异服,有时候还不如传统
8、全世界的人都在穿唐装
9、唐装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唐装万万不能
10、唐装秀,秀向世界
11、将穿唐装当作时尚
12、为重视唐装发传单
(二)课题研究的收获、心得
1、对于唐装文化的研究,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眼界,增强了我的审美观念,使我的学习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我们结合课内学习,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调查、收集整理资料,体会了小组合作中的快乐。
2、增强了传统文化意识,深入了解了“唐装”文化的历史、现状,懂得了“唐装文化”在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方法,受到了厚重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3、学会了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了解新知识的学习方法。
4、经过这次的磨练,我的查找和整理材料的能力以及写作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