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会员向飞越快乐家园投稿时如非本人原创请务必注明转贴出处!^-^  [科技创造自由  2004-07-17]        
 您现在的位置: 飞越快乐家园 >> 文章中心 >> 快乐教育 >> 教育课题 >> 正文
 
 
 
 
↓正文阅读                                     ★★★    【字体:
 
“ 春节文化与写作教学”课题实验报告2
作者:杨志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507    更新时间:2009-04-04
飞越快乐家园 www.fy66.net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合作!


课题负责人:杨志云  高一(3)班  颜才鸿  林云鹰            
课题组成员:高一(3)班 全体学生                           
关  键  词:春节文化  作文教学。
一、课题实验的缘起、意义: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可是春节习俗近几十年来却不断受到否定和歧视,以至于现在很多青少年对于春节的意义和功能知之甚少,有的甚至全盘否定。因此,写作这个“春节文化”的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和深化爱国爱乡的感情。
二、研究实验阶段:(注意中西方比较)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查询资料,了解中国春节文化的历史。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调查观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第三阶段:深化阶段,整理分析,理出写作角度,抒写感悟。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撰写报告,汇编论文集、学生习作集。
三、研究方法:查询资料、访谈人物、观察生活。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查询资料,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注意中西比较)
资料查询结果:
(一)记忆仓库里的资料: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因此贴春联来吓走年兽。
(二)网络资料: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历代诗人着力描写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诗章中,有记录各种传统习俗的,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可谓五彩纷呈。
    腊月廿五日,人们开始打扫卫生,以迎新春。清代诗人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    年末岁尾,百姓希望来年五谷丰登,有“祭灶”风俗。晚清诗人罗昭隐这样描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除夕守岁,一家人开怀畅饮,团圆取乐,共祝新年。宋代席振起在《守岁》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岁尾年初,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元代诗人赵孟頫在《岁月》中说:“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落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    描写春节喜庆气氛者,王安石可算写到极致,他的《元日》诗脍炙人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更有文人志士借春节抒发情怀,留下不少上乘之作。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被俘,在狱中度过春节,他慷慨高歌:“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清代林则徐流放新疆,时刻心系禁锢。1842年除夕他在伊犁过除夕,当夜心潮起伏,难以入眠,赋诗道:“流光代谢岁应除,无亦无心判莞枯。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新幡彩胜为争奋,晚节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瞻日,谁能高枕醉屠苏。”意境豪雄悲壮,读来令人振奋。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留下不少的春节赋诗。董必武的“举杯互敬屠苏酒,席散分赏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遥祝延安景物华”;林伯渠的“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若狂。正是今年风景好,千红万紫报春光”,写得有声有色,无疑是对祖国的美好礼赞。
(三)课外书资料: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叫“万年”的青年,以打柴为生。他十分聪颖,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决心把节令定准,可是又不知从何着手。    一天,他上山砍柴,休息时又想起节令的事来,他苦思苦想着,两眼望着那树影直发呆。忽然,他从那移动的树影中受到启发。回到家里,他设计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晷仪”。可是,当天气出现云阴雾雨时,怎么办呢?后来在山上打柴时,他到泉边喝水,看见那崖上的泉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引起他的兴趣。他望着那滴哒滴哒的泉水出神。回家后,他就动手做了五层漏壶。用漏水的方法来记时。就这样,他通过测日影、用漏水记时的方法,慢慢地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由于节令的失常,影响到农业的生产,老百姓叫苦不迭。天子祖乙也很忧虑,他召集百官寻找节令失常的原因。节令官阿衡说是人们得罪了神造成的。要想节令正常,就得祭拜天神,请求宽恕。天子信以为真,带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天神,并诏渝全国,设台祭天。
    万年认为,祭祀是徒劳的。他带着自制的日晷仪和漏水器去见天子,讲明由于节令没有定准而使节令失常的道理。并根据自己多年测定的结果,说明了冬至点,讲清日月运行的周期。天子听后,感到万年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把万年留下,并在天坛前筑起日晷台、漏壶亭,又派十二个童子给万年服侍听用。
    万年拿出自己制作的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嫉妒心的阿衡听后,感到忐忑不安,心想:如让万年把节令定准重,就会得到天子的重用,那时我将会怎么样……。他横下一条心,要把万年干掉。
于是,他以重金收买了一个刺客去暗杀万年。可是,万年从早到晚都在辛勤地工作,从不离开日月阁。而日月阁周围又守备森严,刺客找不到下手的机会。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刺客心里很着急,最后决定用箭来射万年。    一天中午,当万年到日晷台观日影时,刺客躲在一个墙角时,拉弓搭箭向万年射去。只听“嗖”的一声,飞箭落在万年的胳膊上。万年应声倒下,童子大叫捉拿刺客。  卫士闻讯赶来,捉住刺客,扭送去见天子。
天子从刺客那里获悉这次暗杀万年一事原来是阿衡策划的,便将阿衡处以刑法,并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申星道:“现在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吧。”       “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天子说,“你到这里已三年多了,呕心沥血,制出太阳历,劳苦功高。今天反而遭暗算,负了重伤,现就随我到宫中疗养好了,跟我共度春节。”    万年答道:“承蒙天子厚爱,只是太阳历还是草历,尚不准确,还要把岁末尾时润进去,否则,久而久之,又会造成节令失常。为了不负众望,我必须留在这里,继续把太阳历定准。”     寒来暑往,春去冬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终于把太阳历定准了。当他把太阳历献给天子时,天子见他满头白发,深为感动,就把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今天,人们把春节称为“年”,过年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功高德重的万年。
(四)课本资料: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调查观察,了解春节文化的现状。(注意与西方比较)
调查观察结果:
(一)记忆仓库里的资料:
春节期间的交通与服务依然是制约老百姓出行最大问题。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的深化,人们对春节期间的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旅客出行不仅要求走得了,还要走得好。春运期间,旅客乘车困难,抱怨买不到票是常有的事情。调查表明,有62.48%的人认为回家途中人又多又拥挤,有18.52%的人对客运票价提价表示非常不满。但是春运期间票价提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铁路部门春运的压力,一些在外打工者,及选择时间范围比较大的客人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尽量避开票价上浮阶段,这就相对分散了高峰期的客流,价格杠杆起到了削峰平谷的作用。
(二)网络资料: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当下春节习俗的传承问题主要在于它没有很好地完成从农业文明形态向现代文明形态的转型,其文化内涵、过节方式与现代社会还有一些不太契合的地方。
    许多城市青少年就感觉春节“太折腾人”,礼俗繁琐,规矩太多;部分中年人则感觉送礼物、给压岁钱等花销太大,过节不堪重负。
    我认为,这种负面意见的产生不是由于年俗本身不适合现代社会,而是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采取的相关策略,使得传统节日没有顺应社会变迁而进行必要的革新。在现代社会,春节要得以繁荣壮大,必须进行必要的调适,具有足够强的现代性。
(三)课外书资料:
1、反面事例:
21岁的南京大学三年级学生唐建家住一千多公里外的西安市,他留校过年。唐建说:“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在网上大拜年和放鞭炮。”
自从离家上学后,大年初一向长辈们下跪叩头贺新年的规俗,唐建就再也没有“履行”过,他一直通过互联网发送文字和各种象征性的图标传递拜年祝福。
 他父亲说:“我不习惯也不喜欢这种方式,很想儿子过年回家与我们团聚。”用传统中国人的眼光看来,在辞旧迎新时不能举家团圆是严重的缺憾甚至是禁忌。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一项最新的统计数据说,中国网民已达1.2亿,即约10%的中国人使用电脑上网。
 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说:“互联网虽然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地理距离,但在某种程度上却颠覆或稀释了中国人的许多传统年俗。”
 他说:“不管你愿不愿意,几乎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正在改变或影响最受中国人重视的过年传统习俗,古老的界限、禁忌与清规戒律经受着它的撞击。”
浩瀚数千年,无论是写春联、拜年,还是给压岁钱、接财神、闹花灯等传统习俗,都是以家人一起团聚辞旧迎新为前提,家人面对面分享过年的喜庆,被看成是最有人情味、最为正统的形式。     陈竟说:“但许多年轻人正在丢掉这些。即使他们回家与亲人团聚,也对许多传统的年俗没有多少参与的兴趣。”
中国年俗专家徐艺乙对此亦心怀忧虑:“在文化多元的时代,年轻人总是走在传统的前头,一方面反映年轻人追求时尚、叛逆传统,另一方面也给传统中国年俗提出了挑战。”      然而,互联网“年味儿”的拥趸者们却有自己的辩护理由。北京中关村一家IT公司的程序员白洁说:“我认同过农历新年,也购买了很多年货,不过,那不是家乐福超市或农贸街上的商品,而是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对联、灯笼、红包、鞭炮、财神爷的形象等等,全部是动画制作,还伴有悦耳的响声。”
 她说:“我还亲自制作了网络除夕团圆饭,布置了同时有绿树鲜花及雪地清泉、在不同地域和时令景致的餐厅,并为所有的家人都留了位置,尽管是虚拟的,但辞旧迎新的气氛颇为热烈。”
 她认为,中国年俗需要在时代的发展中选择继承和创新,“目前所有的过年传统习俗也是在过去几千年里逐步发展起来的,谁说十几年或几十年后,随着网络的彻底普及,‘网络过年’不会成为中国传统习俗的一部分呢?”
民俗专家陶思焱认同这种看法。他说:“互联网并不会让中国人抛弃春节,而只是改变一部分人的过节方式。在传统的和家团圆的涵义基础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年俗也已经有了一些发展变化。”
互联网撞击中国传统年俗,并未严重冲淡传统的年味儿,因为目前网络的经常使用者还主要是16岁至35岁的城市年轻人。在广大农村,中国人的过年方式仍然传统,各种习俗仍然在现实中继承。
(四)课本资料:老舍 《北京的春节》
第三阶段:深化阶段,整理分析,理出写作角度,抒写感悟、看法。
(一)整理分析材料(①记忆仓库里的资料、②网络资料、③课外书资料、④调查、观察资料)
(二)理出写作角度(有几个写几个):
①批判现代人藐视春节文化的错误倾向,渴望传统年味的回归。
②从现代与古代春节习俗的比较中,探索春节文化历史嬗变的必然性。
③提倡理性充实的过春节,反对铺张浪费的不良现象。                 
(三)选择实用素材:
①名言、观点
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3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浩瀚数千年,无论是写春联、拜年,还是给压岁钱、接财神、闹花灯等传统习俗,都是以家人一起团聚辞旧迎新为前提,家人面对面分享过
年的喜庆,被看成是最有人情味、最为正统的形式。
4 “东风吹遍人间后,紫万红千满地开。”红彤彤的春联、喜艳艳的“福”字、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所有元素都将在春节欢悦着铺洒开来。哪个人能拒绝这种魅力?
5 春节的魅力不但是中国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
6 春节习俗承载着大量的中华古老的文化基因,它代代相传着,潜移默化着,集中体现着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和精神。对春节文化进行感悟、思考和写作,这本身就是一次绝好的爱国爱乡教育。
②优美文句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③典型事例
 正面事例:
1940 毛泽东与警卫战士一起过年
在延安,1940年春节前夕,警卫中央首长的长*连,提前两天派连指导员张久厚请毛主席到他们连里过年。开始,毛泽东告诉张久厚:“你们的心愿我领了。吃饭嘛,我就不去了。”张久厚一听毛主席说不去,他坚决地说:“不去不行。”这句话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放下文件,笑笑说:“你们这不是请客,是在下命令。看来,我只好服从了。能不能给我点权力,让我帮你们多请几位怎样?”张久厚以笑作答。毛主席果断地说:“好,就这样定了。”
  原来,临近年底,老连队杀猪宰羊,而新建的长*连家底薄,只买了20斤猪肉。正在这时,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管理中央首长生活的同志,抬着半肩猪肉送来了,并说:“昨天小灶杀了一口猪,这是毛主席叫送给你们过年的。”实际上,当时的中央首长平素也见不到荤。这时,连队里开会讨论中,不知是谁说了句:“请毛主席吃年饭。”大伙不约而同地都说好。就这样把请毛主席吃年饭的任务交给连指导员去办。
  除夕下午3时许,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来到了长*连。进窑洞落座后,毛主席问:“我们这张桌上的饭菜是不是和大家一样?”他环视了一下,又说:“我们不能特殊。搞特殊,人家嘴里不说,可心里有意见,那就不好了。”稍停,又说:“我们常讲同甘共苦,共产党人说得到做得到,言行一致群众才信服。”开饭后,没有酒,大家热情地向毛主席敬肉。毛主席一看就笑了,说:“这么大块的红烧肉,我还是第一次见。你们存心不让客人吃呀。”一排长夹起三两重的一块肉吃下去。毛主席见状,说:“你厉害,比不过你,我认输了。”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撰写报告,汇编论文集、学生习作集。
(一)研究结论:
保护春节传统 从没一个人做起
建议:1 坚持每年春节贴春联  2 过节回家吃年夜饭  3 给长辈亲戚朋友拜年
(二)课题研究的收获、心得
1  通过收集资料,使我对春节文化的了解更深了,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我觉得很有意义。
2  提高了整理资料的能力,掌握学习新知识的学习方法。
3  增强了传统文化意识,使自己的作文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味得到极大的提高,作文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文章录入:紫罗兰    责任编辑:紫罗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推荐本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闽ICP备14017954号-1 Copyright © 2005-2014 飞越快乐家园 www.fy66.net
    站长:科技创造自由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