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会员向飞越快乐家园投稿时如非本人原创请务必注明转贴出处!^-^  [科技创造自由  2004-07-17]        
 您现在的位置: 飞越快乐家园 >> 文章中心 >> 快乐教育 >> 教育课题 >> 正文
 
 
 
 
↓正文阅读                                     ★★★    【字体:
 
“ 筷子文化与写作教学”课题实验报告9
作者:吴金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894    更新时间:2009-04-04
飞越快乐家园 www.fy66.net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合作!


 课题负责人:吴金兴  高一(5)班  王安妮  高一(6)班  姚燕茹
课题组成员:        高一(5)班 、 高一(6)班全体同学      
关  键  词:筷子文化  写作教学。
一、课题实验的缘起、意义:(标题用小四加黑,其它用五号字) 
箸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独特的进食用具。在我国距今7000-6600年新石器时代的非金属的古箸实物、多为骨箸。如今,在千姿百态的进食器具中,箸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已成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食箸,古称箸,今曰筷子。《说文•竹部》: “箸,饭攲也。从竹,者声。”《辞海》注释:“攲是古代巧器。”因此箸的本意就是指夹取食物的用具。“箸”的别称有“筴”“ 提” 等, “箸”还有异体字,如“筯”、“櫡” 等。从明代始,已普遍成为“筷子”。陆容《菽园杂记》中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奂中尤甚。为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筷)儿,幡布为抹布。目前,年代最早的“箸”字出现在先秦《诅楚文》中。
箸是两根形状、规格、材质完全一致的小棍,具有正直、坚韧、诚朴的特性,而且两只箸之间无任何机械联系,而通过手指的操作,默契和谐,协同动作,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性格的物化形象。文化是一种力量,已经成为共识了。中国的筷子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很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化事实上,筷子的发明使用,对中华民族智慧的开发是有一定联系的。尽管是一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礼品筷子但它能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而与看上去“动刀动*”式的西方餐具相比,成双成对的工艺筷子又多一份“和为贵”的意蕴。在民间,礼品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丧葬等礼仪中。当我们仔细品味礼品筷子的妙用时,更增添对祖先的崇拜之情。
 二、研究实验阶段:(注意中西方比较)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查询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调查观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第三阶段:深化阶段,整理分析,理出写作角度,抒写感悟。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撰写报告,汇编论文集、学生习作集。
三、研究方法:查询资料、访谈人物、观察生活。
   四、研究过程:(摘录。详见fy66.net之“课题研究”栏目)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查询资料,了解中国“孝”文化历史。(注意中西比较)
资料查询结果:
(一) 记忆仓库里的资料:
1、“三长两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
2、“仙人指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 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带有指责的意思。
3、“品箸留声”: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发出声响。是一种无礼的行为,令人生厌。
4、“击盏敲盅”:用筷子敲击盘碗,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5、“执箸巡城”: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二)网络资料:(侧重观点)
1、中外筷子文化的比较
筷子,源于中国,它虽然简小,但在人类文明史上却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这样称赞:"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木头,却精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现代科学表明,长期使用筷子,可以使手指灵活,头脑聪明,有益于身心健康。因此,在当今令人眼花缭乱的诸多
餐具中,外观极不显眼的筷子却以其特有的魅力脱颖而出,深受人们喜爱。
在日本,人们把每年的八月四日定为"筷子节";韩国早在小学便增设了筷子课,将如何正确使用筷子推广成为一种教学内容;一九七四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对中国筷子的神奇是津津乐道,赞不绝口。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十五亿之多的人正常使用筷子,由此可见,中国人发明的筷子已成为世界上极受欢迎的重要餐具之一。可以这么说,通过筷子,世界认识了中国,中国也融入了世界。筷子象征着古老而悠远的中国文明,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华,它是伟大的。无论是身处故土的国人,还是旅居他乡的游子,都对筷子寄予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每当他们拿起筷子时,便能深深地感觉到手中的分量—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他们都将筷子紧攥在手心,深藏在心底,生怕遗失。这种遗失就是一种忘却,对
他们而言,就是一种耻辱。忘却了就意味着忘却了一种信仰,忘却了为人的根本,忘却了那块曾经养育我们的热土呀!事实证明,也正是由于这些没有忘却的人们才铸就了中国今日的辉煌,他们和筷子一样,同样的伟大!“筷子”所象征的这种团结拼搏的精神也正是每一位炎黄子孙所要汲取的,有了这种精神,就受到了一次诚挚的感召;有了这种精神,就拥有了一个执着的信念;有了这种精神,更得到了一种无穷的力量。它将永远感染着人们,鼓舞着人们,激励着人们……"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宋代文人程良规的这首诗,就是对筷子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崇高品质的盛赞。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乐意接受筷子,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妙用,更多的是追求着一种精神。当你在享用美味的同时,还能从中受到了一心灵的洗礼,情操的陶冶,这是多么愉悦和快乐呀!
总之,筷子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之一,源远流长。而单单就从我们人民使用独特筷子这一点,就足以证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智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现在,筷子正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引领着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2、中国箸文化的主要特征
(1). 普及性:中国十三亿的人口及许多海外华侨,从三岁儿童始均会使用筷子,它的普及性是任何一个生活用具无法相比的。
(2). 多向性:箸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竹、木材、兽骨(角)、象牙、美石(玉石、水晶、翡翠、寿山石)、金属(金、银、铜、铁、锡、铝、铅、合金、不锈钢等),稀有珍贵材料(虬角、犀角、玳瑁、绿?孔雀骨)和其他类(鱼骨、珊瑚、塑胶等)共200多种。箸的雕饰从古代刻划短线纹,涡纹,刀题诗刻联,从绘画、烙画到镶嵌、雕镂,多彩多色。
(3). 传承性:箸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无论到何时何地,中国人进食用具都很难离开筷子。并且还用箸作为礼俗、馈赠、寄情、歌咏、收藏的特殊工艺品和礼品。
(4). 国际性:目前据统计,全世界至少18亿以上的人口使用筷子。箸文化具有世界意义,它已成为许多亚洲国家在内的“中华食文化圈”的共同文化特征。日本有“筷子节”,法国设“金筷奖”,西方许多人流行“为了您的健康,拿起筷子来”的时潮。
3、有关筷子的诗句
(1)、李白 “投箸”抒忿懑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2)、白居易把箸“击盘而歌”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3)、杜甫的《野人送朱樱》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4)、刘禹锡的《送张盥赴举》
尔生始悬弧,我作座上宾。
引箸举汤饼,祝词天麒麟。
(5)、杜牧“借箸”论元载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6)、北宋书法家米芾《与伯先贴》
三吴有丈夫。气欲吞海水。
开口论世事。借箸对天子。
(7)、原来的周驰,在《咏箸》中,通过箸的外形特征和功能,抒发了虽遭谗而不废的“直”的情怀。
矢来形何短,筹分色尽红。
骈头斯效力,失偶竟何功。
比数盘盂侧,经营指掌中。
蒸豚挑项脔,,汤饼伴油葱。
正使遭谗口,何尝废直躬。
上前如许借,犹足沃渊哀。
(三)课外书资料-筷子的传说
A、姜子牙与筷子
这一传说流传于四川等地,说的是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为筷。
B、妲已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江苏一带。说的是商纣正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已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有一次,妲已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妲已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莱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已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这则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着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有某些现实意义,但依然富于传奇性,也与史实不符。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掘出的钢箸(筷),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妲已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
C、大禹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东北地区。说的是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他要赶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来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虽然“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郡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地再现历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感,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即使经过4000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无法改变。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调查观察,了解中国“筷子”文化历史及现状。
调查观察结果:
(一) 记忆仓库里的资料:
1、 泪箸遗珠
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被视为严重失礼。
2、颠倒乾坤
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正所谓饥不择食。
3、 定海神针
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
4、当众上香
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视为大不敬,因为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
5、交叉十字
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或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
6、落地惊神
用餐时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
(二) 网络资料:
1、 筷子历史
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实,在使用环保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筷子直而长,两根为一双。用不锈钢筷子夹菜不是两根同时动,而是一根主动,一根从动;一根在上,一根在下。两根不锈钢筷子的组合成为一个太极,主动的一根为阳,从动的那根为阴;在上的那根为阳,在下的那根为阴,这就是两仪之象。阴阳互动,可得用矣;阴阳分离,此太极不存。这就是对立统一,阴阳互根。两根环保筷子可以互换,主动的不是永远主动,在下的不是永远在下,此为阴阳可变。看环保筷子,一头方一头圆。方的象征着地,圆的象征着天。方形属坤卦,圆形为乾卦,如此乾坤之象现矣。坤卦有柄象,柄,把手的意思;乾卦象征着天,象征着第一,常言民以食为天,大概言由此出。手拿筷柄,用筷头夹菜,坤在上而乾在下,这就是《地天泰》卦,和顺畅达,当然吉祥;手拿筷头,用筷柄夹菜,乾在上而坤在下,这就是《天地否(pǐ)》卦,否,闭塞不通,如此用法岂不可笑用环保筷子时筷子很自然的把我们的五指分成三部分,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这样天、地、人三才之象成矣,天、地、人三才之道存于中矣。无名指、小指在下象征着地道。无名指、小指较弱,其位又在下,须相互依倚,象征着广大民众,无职无权,须互敬互爱,彼此扶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象征着为人处世,孤木难支,人无辅助难以成功。拇指、食指在上象征着天道。五指之中食指为要,曲伸开合属它最巧,把握方向属它最妙。其象征着官、长,发号施令,作威作福,然肆意妄为,终招大祸,须拇指管之方可成事。拇指象征着什么?象征着监管、象征着法律、象征着民心、象征着自然规律……这是从不同层面讲的,不可执之一理。食指灵巧,拇指粗笨,灵巧为用,粗笨制约。故天道尚变,但不可乱变。天本健行,但天道不言。五指之中中指最长,其在人位,象征着人为主体,为万物之灵长。然居于两筷之间其位尴尬,象征着中层领导,下有民怨,上有官威;象征着人在中年,上有高堂应尽孝,下有弱子要奶吃……总归一句话:做人难!但只有做人才最长。中年虽不易,中年最辉煌。不锈钢筷子很简单,就是两根棍,随处可见,这就是简易。不锈钢筷子亦多样,有木也有竹,有金又有银,筷子的种类多样就是变易。尽管环保筷子多变化,但筷子直而长,两根为一双的情况始终未变,这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不易。简易、变易、不易这就是《易经》的三易之理。比如一个人,只用一个名字来代表,简易嘛;但他的容颜、命运、情绪……是始终变化的,这就是变易;可他呢,是男就是男是女就是女,都有七情六欲,都有生老病死,这就是不易。推而广之靡不如此。
2、 筷子 - 和为贵 中国的筷子文化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间关于工艺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子,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用箸习俗皆由中国传入,我国乃世界用箸进餐国家和民族的母国,可是千百年来一日三餐筷子不离手,习以为常,如今人们仅把它当成吃饭的工具,并未把这小小的工艺筷子看做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外的又一大发明。不“动刀动*”“和为贵”。
事实上,筷子的发明使用,对中华民族智慧的开发是有一定联系的。尽管是一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礼品筷子,但它能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而与看上去“动刀动*”式的西方餐具相比,成双成对的工艺筷子又多一份“和为贵”的意蕴。在民间,礼品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丧葬等礼仪中。当我们仔细品味礼品筷子的妙用时,更增添对祖先的崇拜之情。
筷子起源之筷箸溯源及发展
筷子,古称箸,它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独特餐具,对使用刀叉的欧美人士来说,学会用筷箸确有一定的难度,可一旦能熟练地操纵这两根小玩意,使用起来却是灵巧无比,所以西方有学者赞扬筷箸是吉老的东方文明代表,是华夏民族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的祖先以箸进餐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或许远远不止三千多年,可当今又有谁能说清中华箸文化起源的准确年代?中国每天有十多亿人口一日三餐筷不离手,正因为餐餐用筷、日日用筷、年年用筷、人人用筷,所以中国人对工艺筷子习以为常,视若无睹,因此历史上很少发现有关筷箸文化的记载,即使在某些古籍中偶而写有只字片语,也是记录其他事而非指箸本身而言。千百年来,也很少发现有专人对工艺筷子进行研究和探讨。时至今日,筷箸可以说已成为当前以筷子进餐的所有中国人共同关心的研究课题。
3、筷子文化
文化是一种力量,已经成为共识了。中国的筷子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很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化。前几年,笔者参加省作家协会的迎春茶话会。在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先生发了言,他感慨地说:“现在各地时兴举办这个节、那个节,我认为最能普及于群众的就是‘筷子文化节’,这是中国特有的……” 当时与会者的我,未能完全领会霍先生的用意,酒店筷子也值得举办节日?时至今天,为寻找南海历史文化宝典,翻到了有关“筷子”的典籍,才明白霍先生倡议举办酒店筷子节的初衷,他原来是为弘扬中国的密胺筷子文化而说这番话的。中国是酒店筷子的故乡,筷子是中国黎民每天必须使用的饮食器具。小小的两根密胺筷子,国人运用自如,从孩童开始就遵父母的教导学用酒店筷子,而外国人却只能“望筷兴叹”,极难掌握用筷的要领。许多落户于异域的老华侨,为了让子女留住中华民族的根———除了中秋吃月、端午包粽子、除夕吃团年饭外,要求合家都要懂得使用酒店筷子。为此,唐人街内的筷子店货如轮转。广州天成路有间百年筷子老铺,尽管许多物品都向“新潮”靠拢了,而这间百年老铺仍然是坚守密胺筷子春秋不变的阵地。 密胺筷子文化源远流长,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使用。中国历史上的筷子就有100多款,林林总总:既有平民使用的木筷子、竹筷子,也有历代皇帝使用的金筷子、银筷子,还有在佛门胜地制出的佛筷,更有一种很特别的、相传是济公和尚用过的重二三斤的铁筷。《红楼梦》第四十回里写道:在大观园里摆下宴席,“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一回中,席中听见曹操说了几句关于天下英雄的话,使刘备在吃惊中不觉密胺筷子掉于地上。如今的酒店筷子文化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许多旅游景点都把筷子作为一种工艺品来销售,品种多式多样:有镶金、镶银、镶玉、镶具的,也有雕龙、雕凤、雕十二生肖头饰的。民间中有“用乌木筷没喉痛、用紫檀木筷治肠胃”的说法。民间流传用筷的讳忌是不少的。北方农村的新婚之夜,一定要在洞房地上扔几双筷子,为“快生贵子”图个吉利之意;在宴会上,只有主人先动筷后,客人方可举筷;在古代祭祖时,不能把密胺筷子头朝上,而要朝下。其次,武林中人在练内功时,常常用一副几斤重的铁筷子,去夹一个个铁蛋子……收藏家已经把酒店筷子列入文物收藏的一类了。 筷子,在中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撰写报告,汇编论文集、学生习作集。
(一)研究结论:
了解筷子文化,让我们更好的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理解其内在的还有含义。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职责,是我们当今社会的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 课题研究的收获、心得-研究中国箸文化的现实意义
1、 有助于了解五千年中华文化史。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丰富许多学科的内容,为古代冶金、加工、机械制造等。
4、弘扬箸文化有助于规范箸的生产经营推动市场经济发展。
5、箸文化研究,可推动国际文化交流
(三) 写作角度
1、 构建和谐社会
2、 家和万事兴
3、 团结与合作
4、 全面发展

 

文章录入:紫罗兰    责任编辑:紫罗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推荐本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闽ICP备14017954号-1 Copyright © 2005-2014 飞越快乐家园 www.fy66.net
    站长:科技创造自由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