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会员向飞越快乐家园投稿时如非本人原创请务必注明转贴出处!^-^  [科技创造自由  2004-07-17]        
 您现在的位置: 飞越快乐家园 >> 文章中心 >> 快乐教育 >> 教育课题 >> 正文
 
 
 
 
↓正文阅读                                       ★★★    【字体:
 
“闽南语文化与写作教学”课题实验报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404    更新时间:2009-04-30
飞越快乐家园 www.fy66.net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合作!

“闽南语文化与写作教学”课题实验报告
 课题负责人:卓振捷    高三年(7)班   王佳琦    高三年(8)班  施美茜   
课题组成员:高三年( 7)班、高三年(8)班全体同学     
关  键  词:闽南语文化  写作教学。
一、课题实验的缘起、意义:
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正是我们现在习称的“闽南语”,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完整地保留了两汉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中原标准音,如今让我们受用不尽的闽南话经典不是别的,下是《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以及唐诗等民族智能的结晶,其中的《论语》,蕴含着极丰富的人生哲理。
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成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它还被录制在美国1997年发射的“放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了。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支,作为古汉语原汁原味的保存文化,作为闽南人口口相传的语言,我们不禁有许多感想,些须感悟,点滴哲思,探究闽南语文化,有利于我们自身思想的积累,对身边人、事、物的关注,对我们的写作,对于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和创建今天和谐社会都有重大意义。
二、研究实验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查询资料,了解闽南语传统文化的历史。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调查观察,了解闽南语传统文化的现状。
第三阶段:深化阶段,整理分析,理出写作角度,抒写感悟。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撰写报告,汇编论文集、学生习作集。
三、研究方法:查询资料、访谈人物、观察生活。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查询资料,了解闽南语文化的历史。
资料查询结果:
(一)记忆仓库里的资料:
从小我们就是听着爷爷奶奶唱着“天乌乌,卜落雨,啊公搁锄头袂挖芋……”这首童谣长大的,这首童谣蕴含着 丰厚的文学色彩,她末字押韵,韵律优美,朗朗上口,简单的几句话中包含着小说家才能写的出的矛盾冲突,结尾出人意料,有对世人有着很好的启迪作用,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和谐沟通,友好相处,家和万事兴。像这种口口相传的闽南语童谣还有很多,给我们美的教化,有告诉我们做事持家做人的道理,因此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生活的宝库。
(二)网络资料:
1、闽南语是正宗的汉语。
  闽南语是正宗的汉语,这是无可辩驳的,很多人一直以为只有“普通话”才是真正的汉语,这其实是一个常识性错误。汉语其实包含七种方言:官话(现在指普通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这七种方言都是正宗的汉语。所以,有些人认为闽南语不是汉语,这是大错特错的。
  别的语言不好评论,就拿闽南话与普通话比较起来,闽南语应该更接近古汉语,在闽南语中还留存有大量的古汉语发音,这在语言学界已经早有定论。我不是语言学家,我就拿地理与历史这些“明摆的事实”来做论据。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只要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在古代中国,北京在汉代时处于中国边境位置,大家都知道北京有座长城,那长城就是为了防卫边关而造的。再加上元朝与清朝这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定都北京,都使北京成为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流频繁的地区,因此,这一带的汉语必然受到其它少数民族语言的极大冲击,特别是元朝与清朝这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必然以他们的民族语言做为“官话”,别的不说,单单元朝与清朝时期,北京语音受到蒙古语与满族语的冲击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现在的普通话与古汉语已经有很大差别了。
  再来看看闽南语,现在的闽南人的祖先大都是在古时侯为了躲避战乱从中原迁居而来的,历史上有多次中原汉人大规模迁居闽南的记载,这些中原汉人来到闽南,同时也带来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古汉语,如姓陈(颍川衍派),祖先就是在古时侯从中原地区迁入闽南的。中国第一座跨海湾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之所以用“洛阳”这个名,就是因为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洛阳(九朝古都),为了纪念他们是从洛阳来的,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至于,闽南语中的古汉语的例子,更是不可胜数:
  泉州方言把“客人”读成“人客”[音:Lang3(第3声) kei4(短促第4声)]:唐杜甫《感怀》:“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床铺”读成“眠床”(音:Mian3 ceng2):唐李延寿《南史•鱼弘传》:“有眠床一张,皆是蹙柏。”
  “不要”简读一个字“泯”(音:Mian1):“相逢一笑泯恩愁。”
  例子太多,不详细说了。
  因为闽南地区多为丘陵地带,交通不便,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不是很方便,闽南语比较少受到外民族语言的冲击,所以才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大量古汉语发音。因此,我才认为闽南语是比普通话更正宗的汉语。
  闽南人之所以被称做“闽南”人,只是因为我们这些汉人居住在闽南地区,如果要准确表达的话,我觉得把“闽南人”与“闽南语”称做“南方汉人”与“南方汉语”更科学点。
2、“抢救”闽南语乡谣
过去在闽南民间,流传着形式各样的乡谣(民谣),时光流转,很多乡谣随之失传。近年来,在漳州,有一位年逾七旬的退休老人已创作、收集、整理了1000多首闽南语乡谣——  “细汉偷割瓠,大汉偷牵牛,细汉偷捉鱼,大汉偷掘人番薯。贼心贼胆会长大,纠邪须在少年时。”这是一首闽南语乡谣《纠邪须在少年时》,读起来朗朗上口,然而现在很多闽南儿童都不会用闽南话来读。
如今,有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正为改变这种状况而热心做着“抢救”工作。他就是1995年从漳州市检察机关退休的郭沧海,这几年,老郭已创作、收集、整理了1000多首乡谣。近日,这些乡谣结集成《乡谣》《闽台儿歌》,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正式出版。
“我只是想为抢救乡土语言文化尽一份心,这些乡谣如能在孩子中传唱开来,对于传承闽南语和闽南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教育孩子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老郭说。
郭沧海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龙溪师范,一直都很喜欢文艺创作,“每天放学后,就开始学画画、学写诗。第一次在一家刊物上发表了一篇16行的诗歌稿费是8元,领到钱当晚高兴得睡不着觉。”老郭说。
1995年退休后,老郭的空余时间更多了,他开始专心创作,收集乡谣、儿歌。平时去社区或者下乡,他都随身携带笔和小本子,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随时记下来,有时候吃饭,或者睡到半夜,他会突然起身,去编写乡谣。
经过多年努力,老郭收集、整理了1000多首闽南语乡谣,涉及历史故事、时事政治、家庭生活、教育成长等多个方面,大多数乡谣用生动的事例和通俗的语言来阐明事理。如教育小孩子从小要学会独立自主的《莫做“小皇帝”》:“囡仔人,着急计,千万莫做‘小皇帝’。饭要胶治吃,脸要胶治洗。路要胶治行,椅要胶治坐。出门若给爸母背,实在无礼体。”(胶治:闽南语,意为“ 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在《闽台儿歌》里,我们发现有26篇有关性教育的儿歌,包括《人类的延伸》《宝宝从哪来》等。“现在孩子的教育,性教育方面东西还是较少,老师不能讲,家长不敢讲,致使很多少年儿童甚至长成了青年人,还是‘性盲’。”老郭介绍说,创作性教育儿歌是为了让儿童自然地了解性,让儿歌成为老师、家长教育孩子的“话头”。
谈及为何这么热心编写闽南语乡谣,老郭说是出于对闽南语乡谣日渐式微的担忧。“闽南地区过去流传着许多乡谣,民间文化活动相当活跃,但很多乡谣已经失传,新创作的乡谣又非常少。现在虽然有手机短信编写的民谣、顺口溜,但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积极意义的很少。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编写这些乡谣,就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和发掘出更多更好的闽南语乡谣。”老郭说。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借机传承闽南语和闽南文化。老郭说:“闽南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但是现在很多孩子都不会说闽南语,我很担心数十年之后闽南语可能会消亡,因此‘抢救’闽南语是我收集、创作、整理闽南语乡谣的最大动力。”
《乡谣》里面包括两岸情缘篇,有《我爱美丽台湾岛》《唐山过台湾》等篇章,老郭说,闽南语是海峡两岸共通的语言,闽南民众跟台湾同胞同腔调,讲起闽南话,念起闽南乡谣,都会倍感亲切。所以,他希望通过这些乡谣,引导新一代重视和热爱海峡两岸共通的语言,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
(三)课外书资料:
1、闽南语的形成
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三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佮避乱:
    第一次: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闽→泉州话的形成
    五胡乱华时期(304-439),异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308)的时阵,中原的「衣冠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一带,in1共上古汉语(比如,有身、新妇、斟酌、鼎、箸、失礼)顺sua3带过来,后来成做「泉州话」。所以「泉州话」就是第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佮当地的「越语」(比如,loo3(高)、san2(瘦)、lim(饮)、hiu3(洒))滥做伙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来源,伊比「读书音」较早。
    第二次:第七世纪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福建泉州佮广东潮州之间「蛮獠啸乱」,朝廷派河南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接近安徽省)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即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第三次:第九世纪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亦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三兄弟统治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朝末年,中国发生「黄巢之乱」(878),朝廷派河南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平乱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即批人阁带来九世纪的中原汉语。
    前后即两批的移民大多数是河南光州固始人,用固始的方言教福建人读四书五经,后来成做「漳州话」,这就是「读书音」主要的来源。伊保存了真济唐朝人读册的音。
2闽南语歌谣是闽南文化的集中体现。
闽南乡亲遍布全世界,近八成台胞祖籍地为闽南。闽南语歌曲浓缩了闽南文化的精华,在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地闽南乡亲中广受欢迎。闽南语歌曲百年来能扎根于民众,能成为台湾、闽南以及东南亚闽籍华人聚居地的最活跃和最为重要的演唱艺术,其意义就在于它是闽南人精神纽带的维系,一种文化上割不断的渊源关系,它往往十分真切地展现了两岸民众的某种社会心理和审美文化心态。闽南语歌曲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欢乐和理想,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意志和力量。而在海峡两岸、在海内外闽南文化交流中,多少台湾人又是凭借闽南语歌曲这一“乡音”,去寻得同根、同宗、同源亲情的。   
作为审美对象,闽南语歌曲同其他美的形象一样,是具有特殊规定性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从形式上看,其可感形象性在于它的语音美和节奏美;从内容上看,其社会功利性在于它所包含的社会生活。闽南语歌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积淀孕育出的精神文化,乃至产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思维方式等深层心态的文化,它反映了闽南人的思想性格特征。
闽南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与东南亚各国只有一衣带水之隔。随着海上交通、国际贸易的发展,很多人到国外去谋生,他们穿过惊涛骇浪的大海,历经艰难困苦,逐步形成闽南人多源复合的人文性格、冒险打拼的进取精神、历久不息的乡族观念等区域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性都体现在人类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上,并且提供人们审美关照和情感体验。审美决定着人的处世态度、精神世界、举止行为,它表现在人的整个生活方式上。
(四)课本资料:
把闽南话作为汉语的参照系。
  语言研究专家、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李如龙教授介绍,闽南话里包含着许多古汉语的成分,不管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这方面,有关专家作了比较充分的比较。学习古汉语,掌握福建方言尤其是闽南话的口音,比懂得其他地区的方言更有优势。比如“鼎”,古汉语中通常是指铁锅,闽南话的发音与古汉语的发音、词义是一致的。但其他地方的人理解起来就没有闽南人这么方便。
  李教授说,从古汉语演变、进化而来的现代工业汉语,与闽南话也有深刻的关系,如果能抓住闽南话的特点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加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掌握。早期的语文教学,通常是从正音入手,然后从普通话联系方言的角度理解字义、词义。现在这种方法被淡忘甚至抛弃了。很多人以为方言会干扰汉语的学习,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比如你不懂或不讲闽南话,但你的普通话也未必就很标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老师善于进行方言与汉语之间的对比教学,拒绝了方言辅助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李教授说,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汉语为表达主体的,但同时也包含着以不同方言表示的地域优秀文化特征。他认为,掌握闽南话不仅可以为汉语学习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了解和理解闽南文化。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调查观察,了解中国闽南语传统文化的现状。
调查观察结果:
(一)记忆仓库里的资料: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不少人对闽南语文化具有一种排斥的态度,不少人认为,闽南语就是乡村野语,不能进入大雅之堂。因为闽南语有一些粗话,不少学校避免粗话泛滥,也极力反对在校园里说闽南话,一些儿童从小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身边的闽南文化熟视无睹,脱离了生他养他的根基。
(二)网络资料:
1、闽台闽南语歌曲的审美文化透视
闽南乡亲遍布全世界,近八成台胞祖籍地为闽南。闽南语歌曲浓缩了闽南文化的精华,在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地闽南乡亲中广受欢迎。闽南语歌曲百年来能扎根于民众,能成为台湾、闽南以及东南亚闽籍华人聚居地的最活跃和最为重要的演唱艺术,其意义就在于它是闽南人精神纽带的维系,一种文化上割不断的渊源关系,它往往十分真切地展现了两岸民众的某种社会心理和审美文化心态。闽南语歌曲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欢乐和理想,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意志和力量。而在海峡两岸、在海内外闽南文化交流中,多少台湾人又是凭借闽南语歌曲这一“乡音”,去寻得同根、同宗、同源亲情的。   
作为审美对象,闽南语歌曲同其他美的形象一样,是具有特殊规定性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从形式上看,其可感形象性在于它的语音美和节奏美;从内容上看,其社会功利性在于它所包含的社会生活。闽南语歌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积淀孕育出的精神文化,乃至产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思维方式等深层心态的文化,它反映了闽南人的思想性格特征。 
闽南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与东南亚各国只有一衣带水之隔。随着海上交通、国际贸易的发展,很多人到国外去谋生,他们穿过惊涛骇浪的大海,历经艰难困苦,逐步形成闽南人多源复合的人文性格、冒险打拼的进取精神、历久不息的乡族观念等区域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性都体现在人类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上,并且提供人们审美关照和情感体验。审美决定着人的处世态度、精神世界、举止行为,它表现在人的整个生活方式上。闽南人的审美文化特点可表现为:
一、审美受众的俗民性
所谓俗民文化,是指以俗民为主要载体和对象,建立在他们生活传统、信仰传统、社区组织传统和经验传统基础之上,比较朴素、粗糙,因而带有一定自发性、非理性和传承性的那一部分文化。
建立在此俗民文化基础之上的闽南语歌曲,题材内容大多反映当代下层民众的生活和情感,以日常化,生活化为主,风格朴实,情感率真。它没有文诌诌的文辞,没有什么优雅的词藻,没有拗曰的语言,“通俗”是它的最大特点,而在这种“通俗”里面,却常常蕴涵耐人寻味的哲理、情感,能给热爱它的欣赏者带来无可比拟的、丰富的美感享受。
歌曲《双人枕头》没有惊心动魄的情感波澜,它更加强调的是两人之间相濡以沫的感觉:“双人枕头若无你也会孤单,棉被上厚若无你也会畏寒,你是我你是我生命的温泉,也是我灵魂的一半。为着你什么艰苦我嘛不惊,为着你千斤万斤我嘛敢担,谁人会得代替你的彩影,爱你的心,爱你的心,你也会知影。”
歌曲《针线情》“你是针,我是线,针线永远连相偎。人讲补衫,针针也要线,为何放阮在孤单。你我本是同被单,怎样来拆散。有针无线中要安怎,思念心情无地看。”这首爱情歌曲没有那种直白的“没有你我活不了”,或是爱得死去活来的无聊语句,只有浅显的比喻,用饮食男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针线作比。这种质朴的比喻,远比用鸳鸯啊蝴蝶来得通俗、浓烈与淳真,这种人情味充分体现了俗文化的艺术魅力。
《天乌乌》是流行于台湾北部和闽南一带的民歌。虽为童谣,但大人小孩都很喜爱,传唱十分普遍。歌中唱道:“天乌乌,卜落雨,海龙王,卜娶某。龟吹萧,鳖打鼓,水鸡扛桥目吐吐,田婴举旗叫辛苦,火萤担灯来照路,螳螂缀桥穿绿裤,虾姑担盘勒腹肚,前头行来一个水查某,左看右看,原来是咸鱼脯。”音乐形象纯朴、天真,富有农村生活的气息。短短几十字却写了九种动物在里面,念起来生动用趣,形容恰当,让人忍俊而笑,并且因为尾字押韵,也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这首乡土气息浓厚歌词幽默诙谐的歌曲当中,让我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感。时光仿佛一下子倒流到从前,似曾相识的场景,朴素单纯的乡村生活,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山野风光都在脑海里如放电影般一幕幕重现,感动由然而生久久无法泯灭。
《烧肉粽》“要做生意真困难,那无本钱做不动。暂时做这款,担着认真卖肉棕”,“物件一日一日贵,厝内头嘴这大堆,双脚走甲像铁腿,遇到无销真克亏,认真再卖烧肉棕”。《酒国英雄》“明知自己无酒量,偏偏饮得这么凶,因为我有满腹心事无地讲,才来酒国做英雄。干杯干杯,尽量乎干,迈咯不要免想,过去的创伤,再想无路用。展出笑容,醉后来好好走入梦中,明口犹原是尾活龙。”没有“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样的雅句和诗化,百姓日常怎么说,心里怎么想,歌就怎么唱。
二、审美情感的血缘性
早前的闽南人大部分因家中贫困而到东南沿海各国谋生。离乡背井、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们的祖根意识和族群观念十分浓烈。此外,共同文化基点上的共同的文化积淀和心理结构,使闽南语歌曲的乡音方言,当之无愧地变成了大陆与台湾与香港与世界各国闽南语系华人的关注点和凝聚点,成为他们浓得化不开的家国之恋和故乡之思,成为他们抒不完、诉不尽怀乡恋土的文化寄托。闽南语歌曲强化了血缘文化的功能,被赋予种种抽象的宗法伦理。
例如:思乡类的歌曲《故乡》中唱到的“有几间厝,用砖仔砌砌,看起来普通,时常出现我的梦中,彼就是我的故乡。”如《思想起》,因最早是在台湾南端的恒春一带流行,所以又叫《恒春调》。远离家乡的人们常常聚集在一起,用《恒春调》填词,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地抒发对大陆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人们借物抒情,使情景交融,形式优美,实是闽南民歌中的珍品。反映华侨在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还有《大船行到七洲洋》、《一身来到大海边》、《娘子在家我出洋》等。
例如:反映风俗、节气的歌曲。在欢庆春节方面(台湾和闽南、潮汕地区几乎一样)有一首《新年歌》,歌词是:“初一荣,初二停,初三无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蓝相生,十一请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还有《灯红歌》则是表现元宵节喜庆常用的曲子,突出强烈的民族、地方特色和喜庆气氛。惠安的《正月正》歌中有一段唱佛教的盂兰盆节的热闹:“盂兰大会号无遮,到处募缘笑语哗。演唱《木连》三日夜,纷纷看剧乱如麻。”还有在漳浦、云霄周边等地和尚于四月初八化缘所唱的“洗佛歌”,这些看似反映当地民风与民俗的歌曲,传承的却是乡音与乡情,唤醒的是民众的乡土血缘情节。
三、审美效能的激励性
拼搏与发奋实缘于闽南人的漂泊历史和开拓奋斗精神的传承。闽南人的祖先是中原移民而来,闽南人又从闽南迁徙到台湾、东南亚,“漂泊”是闽南人人生不定的写照,也奠定了他们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基础。像励志歌《爱拼才会赢》,是首气势雄壮激人奋进的歌曲。歌曲的整个旋律都气势磅礴,激励着人不要因一时的失败而放弃拼搏。而歌词则生动的把人生比作海底的海波,有高低起伏时,告诉我们只有爱拼能搏,勇敢前进,人生才会成功。《浪子的心情》、《歹竹出好笋》也是富有哲理性的,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人生,给曾经消沉过,失败过的人以激励,特别给在农村、边远地带的底层青年人带去莫大的安慰。音乐的特殊魅力即是在民众心里发挥出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
还有劝世歌《劝世歌》又名《江湖卖药调》,浪迹江湖的卖艺人正是这些歌谣的传唱者。“劝你做人著端正,鸟为食亡人为财,虎死留皮人留名”、“想真做人着海海,死从何去生何来?”,这些千古不变的劝人向善箴言,令人听起来还是恒古常新的。由陈君玉作词,邓雨贤作曲的《南方谣》,战后经文人许丙丁填上新的歌词的《菅芒花》,“菅芒花白无香,冷风来摇动。无虚华无美梦,啥人相疼痛。间人锦上添花,无人来探望,只有月亮清白光明,照阮的迷梦。”歌词中以菅芒花的白无香、白无味来诉说人世间的处事,辞意极富有文学内涵与警世作用。《草蜢弄鸡公》“人生六十啊伊都象古树,无疑呷老啊伊都如健球,看见小娘啊伊都面肉幼,害我学人呀伊都老风流啊伊都,那哎唷啊伊都老风流。草蜢呀弄鸡公嘿,鸡公披博跳。”“草蜢(螳螂)弄鸡公”本是闽南一句谚语,即不自量力,鸡蛋碰石头的意思。但这首《草蜢弄鸡公》却反其意而用之,描述聪慧俏皮的小姑娘调笑人老心不老的“老风流”,而老人则自诩老当益壮,必定比年轻小伙还要善解人意。彼此一唱一和,互相讥讽调侃,在逗趣、玩笑中起着劝勉世人的作用。还有《一样米饲百样人》、《水泼落地难收回》、《一支草一点露》等也都有相似的功效。
闽南人民节俭、勤劳、务实、精明的精神品质,是与它移民的特殊经历(以公元4世纪初的永嘉之乱开始,至12世纪的宋室南迁。)和历史上长期受海洋商业文化影响分不开的。许丙丁作词的《牛犁歌》又称《驶犁歌》或《渡伯调》中唱道:“头戴著竹笠仔喂,遮日头。手牵着犁兄仔喂,行到水田头。奈嗳唷呀犁兄仔喂,日曝汗那流。大家著合力啊喂,来打拼嗳唷喂。奈嗳唷呀里多犁兄仔喂,大家来打拼啊嗳唷喂。脚踏著水车仔喂,惦水门啊耶。耶我牵着犁妹仔喂,早天未光。奈嗳唷呀犁妹仔喂,冷透心肠。奈嗳唷呀里多犁妹仔喂喔,手扶着牛犁仔喂,来犁田那耶,耶我劝着犁兄仔喂,不通叫艰苦,奈嗳唷仔犁兄仔喂,为著顾三丈。”所描述的是辛勤的播种与欢呼收割的景象,也表现一种乐天知命的农业社会生活。泉州的《搬运号子》、南安的《喂猪调》、云霄的《放牛歌》、《做田谣》、高山族的《耕作歌》、《种稻歌》等就是对农耕生活的描绘。《讨海掠渔人》,“离乡背井船离港,阮是讨海掠渔人”,“掠渔人掠渔人,希望有渔来入网,拖拖拖渔网,船入大海惊风台,掠渔人悲哀啥人知”。《渔民谣》、《补破网》、东山的《拉网号子》等则是坚忍、拼搏精神品质的真实写照。闽南歌曲就是在人们痛苦的时候,用它来慰藉心灵,在人们失落的时候,用它来激发人顿生豪勇,使人精神上达到平衡轻松。
而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政治理想和为此理想而斗争的时政歌,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某些政治事变、人物、政治措施以及与此有关的政治局势的认识和态度。把自己在经济上受到重重的压迫,政治上受到残酷剥削的不满,用形象的语言编成歌,借以表达对统治者的愤懑和抗议,唱出无法抑制胸中的不平和愤怒,喷涌出控诉之情。如平和的《旧社会黑暗天》:“大某兼小姨,查某娴仔扇魁扇,肥肥象大猪,坐下去满交椅;吃大鱼厚油气,吃瘦肉嫌夹牙齿,吃线面嫌糊嘴边,走起路来很神气。”漳州芗城的《农民歌》“田主吃肉穿绸缎,洋楼大厝比天高,大某(大老婆)细姨(小老婆)查某娴(女婢),农民愈想愈姆愿(不甘愿)。”摩声状形,淋漓尽致地表现有钱人的神态,表达一种不平与愤恨之情。漳州的《长工谣》:“做长工,惨叮噹。出门鸡拍胸,入门人点灯。头家娘煮饭分两桶,一桶有,一桶谙(稀)。他吃有,我吃谙。早些回来吃,骂我想偷懒,晚些回来吃,骂我害他等。吃饭吃得慢,骂我故意拖时间。吃快会流汗,骂我做工太想惮(懒惰)。最后一嘴未落喉,百斤重担上肩头。”揭露地主残酷剥削和贪婪吝啬的本质,反映长工的穷困与苦难。这些歌曲表现的是一种人格力量,是一种不畏强权的、敢于直面人生的人格精神。
闽南语歌曲与闽南文化的构成关系极其密切,是闽南文化的折射和体现,它融入了闽南人的智慧、情感和才思,处处显露一股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它以生动的形象、直白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使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一种不同于其它语种的直渗入灵魂的感动和震撼,让人仿佛走进了闽南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窥见闽南人勤劳、务实、敢于拼搏的精神,重视乡情与亲情、“美善合一”、立志“通俗”的审美文化心态与人文内涵。
(三)课外书资料:
1、正面事例:
如:如何突破“局限性”,迎来闽南语歌曲发展的新时代
    首先,闽南语系的地方(特别是福建厦、漳、泉)政府应当重视,并开辟闽南语歌曲的生存空间。由政府指定文化宣传部门中的具体专门负责机构牵头,物色一批(包括词曲创作、配器、演唱、制作、评论等)骨干队伍,把他们团结在一起,关心引导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为振兴闽南语歌曲多做贡献。真正做到:政府牵头、机构落实、组织保障、目标明确、实施到位。
    其二、具体负责的组织部门,应努力创造条件,一方面经常为骨干队伍“充电”,如: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创作理论学术研讨会;带领骨干深入生活,进行采风、习作。另一方面,提供他们用武之地的平台,如:开辟或提供作品发表园地,定期或不定期地出版专刊或专集;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一些巡回演出,及时对新作新人适当宣传,包装及推广。
    其三、定期举办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比赛活动(含征歌及演唱),组织者应始终贯彻“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透明度要高,说服力要强。每次比赛力求有力作和新秀“出炉”。除了各类新闻媒体积极配合之外,更重要是赛后的后续工作要跟上。这种宝贵的“资源”再也不要浪费。如何做好赛后工作,可学台湾的好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注意“赛后链”的每个环节的连贯性,防止断层或出现纠纷等等现象。如:与歌手签约赛后演出协议;与作者签约作品出版协议;与出版部们签约关于版权归属的协议等等。总之,通过比赛活动,过大闽南语歌曲的影响力及知名度,对推动闽南语歌曲的发展无疑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其四、无论是创作者或歌手,都想通过闽南语歌曲的传播形式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从而为社会创造“精神粮食“。这些年的实践以及所见所闻,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闽南语歌曲整体的水平提高了,个人在这一整体当中才有更广阔的施展空间,所体现的个人价值(即名利)才能随之而升华,反之亦然。因此,正确处理好个人与整体的关系,真正把自己融入这一整体之中,与其同甘苦、共欢乐,这才是闽南语歌曲音乐人最珍贵的东西。
    最后,作为闽南人的我们更是要身先士卒,不要老是沉迷于那些流行歌曲(普通话),而是要多听听、多唱唱闽南语歌曲,让闽南语歌曲在祖国闽南沿海地区发扬光大!
2、反面事例
如:陈水扁要改“国语”
(四)课本资料:
第三阶段:深化阶段,整理分析,理出写作角度,抒写感悟、看法。
(一)整理分析材料(①记忆仓库里的资料、②网络资料、③课外书资料、④调查、观察资料)
(二)理出写作角度(有几个写几个):
如:
①多听听“妈妈的话”
②民俗文化有大智慧
③还闽南语文雅的本来面目
④点滴生活值得回味
⑤和谐社会需要多种文化同存共发展
⑥别把祖厝烧了再花大钱重建
⑦和而不同
⑧清理语言垃圾才能更好发展语言文化
⑨从闽南歌曲洞悉社会变化
⑩校园里如何发扬闽南语文化                      

 

 

 

 

 

文章录入:科技创造自由    责任编辑:科技创造自由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推荐本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闽ICP备14017954号-1 Copyright © 2005-2014 飞越快乐家园 www.fy66.net
    站长:科技创造自由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