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传统文化与写作教学”课题实验报告
课题负责人:苏翠燕 高三(11)班 施佳宝 高三(12)班 宋秋慧
课题组成员:高三11、12班全体同学
关 键 词:清明节文化 写作教学
一、 课题实验的缘起、意义:
现在有些年轻人,为了追星,可以逼迫父母去卖光家当;有的年轻人,过起洋节来比老外还起劲,可对传统节日却不以为然……一个家庭抑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感恩思源、立德树人的文化传承,那么,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就是一句空话。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新增法定节假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
清明节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活动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重视的传统节日。既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宗亲节日,又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它又是中华儿女共同认祖归宗的重要节日,是一条维系海内外华人思想情感的文化纽带。
这个中国式节日,渗透着中国人浓厚的宗族情结和慎终追远的理念。在大部分中国人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清明节成为国家法定节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于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和今后社会将要面临的社会养老问题,创建和谐社会都有重大意义。全社会特别是即将走入社会的新一代对这个传统节日应该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新的思考。
二、研究实验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查询资料,了解中国清明节文化的历史。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调查观察,了解中国清明节文化的现状。
第三阶段:深化阶段,整理分析,理出“清明节话题”写作角度,抒写感悟。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撰写报告,汇编论文集、学生习作集。
三、研究方法:查询资料、访谈人物、观察生活。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查询资料,了解“清明节”文化的历史。
资料查询结果:
(一)记忆仓库里的资料:
大多同学只知道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而清明节是一个中国式节日,多数人要利用这一天去扫墓,祭奠先祖。
(二)网络资料:
1、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寒食节,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2、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3、国外“清明节”
•日本的盂兰盆节
在每年农历七八月间举行,与我国北方有些地方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的“盂兰会”很相似。不同的是,日本更重视这个节日,机关、团体、厂矿、企业都放假3天,有组织地进行祭祀活动。在乡间活动更热闹,几乎家家户户都不例外,城里人也返乡,到墓地祭祖。远离家乡的人能回来的也回来参加,不能回来的也往往委托别人代自己祭奠。
•叙利亚的“烈士节”
叙利亚把每年初夏的5月6日定为“烈士节”,这是由政府规定的法定节日,全国都十分重视,在这一天,全国各地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向烈士碑敬花圈,为烈士墓扫墓,慰问烈士家属。
•波兰亡人节
波兰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亡人节”,即悼念已经逝世的人。节日这一天,人们都去扫墓 ,为灵墓祭典,并点上烛灯。有些人全家都到来,特别要带上孩子,年长者点燃烛灯,让孩子敬献,表示纪念故人,以教育后代不忘祖先。
•坦桑尼亚哀思节
•墨西哥扫墓节
法国万灵节
(三)课外书资料:
1、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
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2、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3.国外感恩节的故事
1620年,一些饱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去北美新大陆寻求宗教自由。他们在海上颠簸折腾了两个月后,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里,在现在的马萨诸塞州的普里茅斯登陆。在第一个冬天,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饥饿和传染病。活下来的人们生活十分艰难,他们在第一个春季开始播种。为了生存,整个夏天他们都在祈祷上帝保佑并切地盼望着丰收的到来,因为他们深知秋天的收获决定了他们的生死存亡。 后来,庄稼终于获得了丰收。大家非常感激上帝的恩典,决定要选一个日子来永远纪念。这就是美国感恩节的由来。
感恩节是美利坚一个不折不扣的最地道的国定假日。在这一天,具有各种信仰和各种背景的美国人,共同为他们一年来所受到的上苍的恩典表示感谢,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
(四)课本资料:
1、小学时候学过是杜牧的七言绝句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老北京过清明节的习俗
老北京清明节时的另一习俗,是在这一天要去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签还愿问卜,在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亦以那时最盛。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那时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这个“爷”其实就是一个城、一个县的“不管部”部长,城隍庙在每年的鬼节——清明节开放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出门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复,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那时庙会内外异常热闹,庙内有戏台演戏,庙外商品货什杂陈。据家中老人回忆在民国初时还有“城隍爷”出巡之举,人们用八抬大轿抬着用藤制的“城隍爷”在城内巡走,各种香会相随,分别在“城隍爷”后赛演秧歌、高跷、五虎棍等,边走边演,所经街市观者如潮。有一首杂咏:“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即说的清明节这一习俗。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调查观察,了解中国“清明节”传统文化的现状。
调查观察结果:
(一)记忆仓库里的资料:
1、清明这一天,大伙得去扫墓。按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2、国外也过“感恩节”
(二)网络资料:
1、现状一:
清明节小黄金周情况良好
今年清明节是国务院颁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实施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长周末”的第一天。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祖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踏青旅游、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今日全省大部分市、州天气晴朗,为游客出游和踏青扫墓提供了好时机。据不完全统计,全省21个市、州共接待游客124.87万人,门票收入 54378.81万元。 省假日旅游值班室未收到旅游投诉和旅游安全事故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各市、州为迎接“清明节小黄金周”的到来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竹海景区的“蜀南竹海2008风情月春笋节”拉开帷幕;西汉高速开通,给广元带来了大量的陕西游客,成为外地入广的新的增长点;而外出旅游以近郊游为主,近郊游以农家乐为主。
2008-4-5 四川省旅游信息中心
2、看法二:
清明节放假有弊无利
如果说端午、中秋这些传统节日可以定为法定假日的话,清明节不宜如此。因为,统一放假集中扫墓,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每到四月,就意味着进入了火灾事故的高发期,资料显示,这些火灾,超过80%是因祭扫行为不慎所致。如果上班族统一在清明节这天休假扫墓,消防安全矛盾势必会显得更为突出。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是交通安全问题。一到清明节,各地都如临大敌,要抽调大批警力维护道路秩序,即使这样,也不能完全避免交通堵塞、车辆超载、线路不堪重负乃至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如果清明放假,祭扫大军无疑会更加集中,问题会更加突出。
关于清明节,我国自古就有前十后十或前十后八之说。在近二十天的这个时段里,上班族要进行祭扫活动,时间是充裕的,完全不必为此专门放假。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候,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气温转暖、万物萌发,让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因此叫做清明。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土葬习惯,到了清明这日,便去上坟扫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清明节风俗。
其实,在当今的清明祭奠亲人活动中,像以上这种情况,岂何止是天津市,在我国的许多大城市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去年 清明节,我到西安市一公墓为亲人上坟,见2公里的公墓专用公路上,各种前来祭奠亲人的小车,已将整个公路堵得水泄不通,在墓园内, 拥有几万人,简直比过庙会还要热闹。如今清明节的变味,其给社会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清明节缅怀先人,祭奠亲人,本无可非议,但一旦让清明节变了味,那就违背了我们祭奠的本意。古人云:“在世孝敬胜祭奠。”在讲文明、树新风的如今,更应倡导“厚养薄葬”,那种“活着不孝死了孝,装模装样给人看”的做法,历来都是被人们所唾弃的。不管他 们在上坟扫墓时,花了多少钱,祭品是多么的丰富,也不能说他们就是真的孝顺。再说,祭奠亲人主要是情感方面的,根本用不着那么兴 师动众、铺张浪费,更不能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否则,若是亲人地下有知,也会感到不安的。
3、现状三
海口清明节种种怪现状:赚钱人比扫墓人还要多
时间:2005-4-5 9:22:44 来源:海口晚报
据海口市殡葬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3天来,到浮陵水公墓场扫墓的市民达到了高峰,记者昨天前往采访,目睹到了许多不协调的画面。
收费“标准”不低
在浮陵水公墓区下的海榆中线长约一公里的公路两旁,记者看到成群结队的男男女女不停地忙碌着,手里拿着锄头砍刀,一旦有前来扫墓的人到达,他们就不约而同地围上来拉“业务”,这些人有帮扫墓人清理杂草的,有帮给坟墓添土铺草皮的,有帮修墓甚至帮烧纸钱的,还有不少人将商铺搬到墓场卖鞭炮祭品……但这些都要收费,而且收费“标准”还不低。记者一眼望去,来此地赚钱的人比扫墓的人还多。
清明扫墓草皮遭殃
在“清明打工族”看来,最赚钱的是出售草皮,给一个坟墓铺满草皮一般要150元以上,单给一个坟墓顶上放置两块草皮就要10元。而这些草皮都是从附近田地里挖取的。
市殡葬管理所工作人员说,该墓地有1万多个坟墓,按最保守的估计:有3000个坟墓铺置草皮,就要用去10000多平方米的草皮,而这些大多是耕地里的草皮,经这样一挖水土流失不说,还会造成其它生态和土质的破坏。记者在附近看到闲置的耕地被挖得满目疮痍。
乱焚烧烧毁三成栽植林
4、现状四:
网络成为中国人清明节文明祭奠的新途径
2008-04-01 09:47:48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网银川4月1日电(记者曹健)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以及文明祭奠方式逐步深入人心,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清明节网上祭奠先人、英雄烈士、已故明星等。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缅怀先人、悼念逝者的传统节日。按照传统习俗,中国人会在清明节前后为亲人上坟祭扫,并焚烧纸钱等冥品寄托哀思,然而这样常常造成烟雾缭绕,火灾险情不断。
由于没有烟雾缭绕、鞭炮声声,新颖方便的网上祭奠,成为近年来兴起的文明祭奠方式之一。
所谓网上祭奠,就是网友在网站上为死去的亲友建立一个网络墓园,每逢清明节,网友在祭奠网页上点击鼠标为亲友献花、上香、点烛、献贡品、点歌等。
网上祭奠打破了传统祭祀的空间阻隔和时间限制。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悼念者随时随地都可访问网上纪念馆,寄托自己的哀思。且每次祭奠网络墓园都有记录,这样可将思念和记忆化为文字等永久保存,不随岁月流逝而磨蚀。
已故明星也成为清明祭奠的主要对象之一。一些志趣相投的人纷纷在网上建立纪念专题共同怀念。
在著名华语歌星梅艳芳的纪念专题内,成百上千的歌迷在此祭奠。一些网友在纪念馆内留言:“今生我是你的歌迷、影迷,来世我还是永远爱你,永远想你!”“早登极乐世界,来世还是歌星!”“永远爱你。”
在充分尊重传统民俗的同时,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倡导文明祭奠。今年清明节前,国家民政部提出向全国推广居家祭祀、网上祭祀、社区公祭、电视公祭、集体公祭等现代时尚的祭祀方式,确保使人民群众过一个文明、平安、祥和的清明节。
(三)课外书资料:
1、永不忘却的纪念
19日14时28分,13亿中国人在这一刻向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同胞志哀3分钟。从中南海到普通村舍,从北国边境到南国海岛,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无限哀思,无尽心痛。
7天前的这一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夺走我同胞数万,经历过无数灾难,顽强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再次为战胜新的巨大灾难而握紧拳头,凝聚力量!
3分钟默哀,3天哀悼,全体中华儿女祈祷逝者安息。警笛响彻天宇大地,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我们永不忘却,是因为失去亲人的伤痛定格在每个人的心底。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永远化为悲痛的记忆,从废墟中顽强生存下来的生命更令江河动容。
我们永不忘却,是因为党心连民心永远扎根在每个人的心房。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他们穿行在灾区,决策在前线,英明指挥,鼓舞斗志,领导全党全军全体中华儿女谱写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又一曲壮歌。
我们永不忘却,是因为救灾现场那些可爱可敬的身影永远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那些忘我救援的人们,激励着经历灾难的人。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10余万人民子弟兵,数以万计的医护工作者及专业救援人员、志愿者,用生命挽救生命,用顽强回报顽强,用泪水抚慰泪水,用爱心书写爱心。
我们永不忘却,是因为“大灾有大爱”的呐喊永远激荡在每个人的心胸。同胞有难,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有揪心的疼痛,大灾面前,人人都是志愿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13亿中国人顷刻间汇聚起巨大爱的暖流,给受灾的亲人们以莫大的慰藉。
我们永不忘却,是因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的品格正化为每个人的行动。“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再大的灾难也挡不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
**清明节诗词曲选编
1、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宋之问:《途中寒食》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4、张继:《闾门即事》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5、冯延巳:《采桑子》
风微帘幕清明近,
花落春残。
尊酒留欢,
添尽罗衣怯夜寒。
愁颜恰似烧残烛,
珠泪阑干。
也欲高拌,
争奈相逢情万般。
5、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笃天地龙蛇蛰,两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封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邱。
7、杨万里:《寒食上冢》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8、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9、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第三阶段:深化阶段,整理分析,理出写作角度,抒写感悟、看法。
(一)整理分析材料(①记忆仓库里的资料、②网络资料、③课外书资料、④调查、观察资料)
(二)理出写作角度:
①感悟人间真情:亲近自然、亲近传统、亲近英贤、亲近家人
②祭奠亲友,缅怀先烈《纪念***》《永远的思念》
③祭奠,就是思念《清明时节雨纷纷》
④清明始知感恩《学会感恩》
⑤不要让祭奠变了味儿《攀比》《火烧山了》
⑥缅怀,更要养亲《活着的更重要》《生者有知,死者何求》《敬老养亲更重要》
⑦清明节要不要放假
⑧怎样孝敬长辈
⑨ 移风易俗新清明
⑩ 清明节有六大功能:
农时功能:中国历史上的各种节日大都出自农耕文化传统,一年的四时八节主要是和农事、农时和农耕生活有关,传统清明节便是其中之一。“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等农谚,显示了这一节气的气候特点,提醒耕作者及时“浸种耕种”。
娱乐功能:古时人们在清明这天或效仿周公曲水流觞,或踏青迎春。宋人吴唯信在《苏堤清明记事》中描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此外,清明节还流行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娱乐习俗。
保健功能:“洁齐清明”的本身就有卫生保健的含义。如今的清明节,是古时“清明”之前的上巳节和寒食节的合一,上巳节就有在水边修整、沐浴的习俗。
纪念功能:构成清明节的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正是为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在江浙一带,清明节还有吃“青团”、用“青团”作祭祀供品的习俗。
悼亡功能:如今的清明节已经由祭祀祖先、祭奠过世亲友,扩展到缅怀民族和国家英烈,对后人具有激励和教育意义。
绿化功能:古时清明节有“插柳”等祭祀活动,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植树也成为节日中的重要习俗之一。
(三)立意及选择的实用素材:
1. 立意一:清明感悟真情,亲近***
引言:
人间真情的名句:
(1)亲情:
亲情的: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2)友情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汉•李陵〉
士为知已者死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门内有小人,门外小至
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美国)
一个没有好朋友,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苏联)
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友以成其德业(宋•程颢)
虚伪的朋友,遇事常点头哈腰
交上坏朋友,很难得到人们的敬重
感悟人间真情的事例:
人物故事:
(1)韩红的《天亮了》歌词背景故事: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缆车下滑即将坠地的那一瞬间,一对年轻的夫妇,爸爸潘天奇和妈妈贺燕雯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潘子灏得救了,这一对年轻的父母却失去了生命。两个人把孩子举起来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这个壮举也许是出于父亲、母亲的一种本能,也许是出于他们对孩子的一种爱,也许……,潘子灏的生还,是他父母的双手托起的一个奇迹。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
歌词:那是一个秋天,风儿那么缠绵,让我想起他们那双无助的眼。就在那美丽风景相伴的地方,我听到一声巨响震彻山谷。就是那个秋天,再也看不到爸爸的脸,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黑暗中泪水沾满了双眼。不要离开,不要伤害。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风险,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看到太阳出来,妈妈笑了,天亮了。这是一个夜晚,天上宿星点点,我在梦里看见我的妈妈,一个人在世上要学会坚强。你不要离开,不要伤害,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我愿为他建造一个美丽的花园。
(2)刘延信一句承诺的坚守
一个平凡的矿工,与妻子结婚仅一年,妻子就因患产后风离开人世。从此,他担负起替亡妻照顾多病的岳母、呆傻的内弟、瘫痪的岳父的责任。这担子一挑就是30多年,至今无怨无悔。谢延信的事迹已经多家中央级媒体采访报道。今年2月17日,他的名字又进入了2007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名单中。
2.立意二:敬老很重要
(1)引言
中华民族素有尊敬老人的悠久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父母,而且要尊重所有老人,全社会都要爱老、敬老,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2)事实论据
汉文帝亲奉汤药
汉文帝刘恒,是一位比较宽厚有为的封建帝王,由于他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曾给社会带来一度繁荣昌盛。史称“文景之治”。
刘恒还是一位孝顺母亲的君主,其生母薄太后多病,他在处理完繁忙政务后,认间经常亲自在母亲病榻旁陪伴。在薄太后患病三年间,刘恒经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文帝都要先亲自尝过后,才让太后服用。
朱老总孝敬双亲
朱德总司令对父线的孝敬是有口皆碑的。他幼年在家时,对父母就非常敬重老顺。乡亲们常对他赞不绝口。他后来从军当上军官,向父母寄物汇款克尽孝道。参加革命后,当了总台令,指挥千军万马对敌作战,但他仍然挂念家乡的亲人。当他得到母亲去世消息后,非常悲痛,写了感人肺腑的《母亲的回忆》,以寄托他对母亲的无限思念。
(3)理论论据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小雅蓼莪》
你要听从生你的父亲,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她。
[旧约箴言]
要想得到忠告,得向老人求教。
英国谚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晕。
唐孟郊《游子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中国谚语
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法]司汤达
3、立意三:学会感恩
引言:有些人在所拥有的幸福还没失去以前,总以为父母的呵护、师长的关爱、朋友的真情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他们视恩情如草芥,背信弃义却毫无愧疚之意,感恩之心早已荡然无存。而等到失去了所拥有的才后悔莫及。
感恩是为人的基本准则,拥有感恩之心才能不断荡涤灵魂;同时感恩之心又有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与呵护。
(一) 感恩的名言警句俗语:
君恩重泰山,未有毫发酬。(陆游)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谚语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 ——英•萨克雷
“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文立芳
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点温暖。 ——巴金
二)诗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
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 ——卢照邻
父 兮 生 我,母 兮 鞠 我,拊 我 畜 我 ,长 我 育 我 ,顾 我 复 我 ,出 入 腹 我。(其大意是说:父生我,母哺育我。爱抚我护持我,养我长大教育我。照顾我挂念我,出门进门想着我。) ——《诗经-小雅》
三)其它材料
1.1620年,一些饱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去北美新大陆寻求宗教自由。他们在海上颠簸折腾了两个月后,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里,在现在的马萨诸塞州的普里茅斯登陆。在第一个冬天,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饥饿和传染病。活下来的人们生活十分艰难,他们在第一个春季开始播种。为了生存,整个夏天他们都在祈祷上帝保佑并热切地盼望着丰收的到来,因为他们深知秋天的收获决定了他们的生死存亡。
后来,庄稼终于获得了丰收。大家非常感激上帝的恩典,决定要选一个日子来永远纪念。这就是美国感恩节的由来。
感恩节是美利坚一个不折不扣的最地道的国定假日。在这一天,具有各种信仰和各种背景的美国人,共同为他们一年来所受到的上苍的恩典表示感谢,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
2、 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
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感激。它的
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治疗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来看你。它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
低智能动物尚且会感激别人的救助,人类难道不也应该有颗感恩的心吗?狗和鸟会长久地凝视你离开表达感激之情,可是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他们可能很快忘却你。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感激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之情弥散在天地见,世界也就因此有了温暖,有了亲切。因而我们应当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这份情感。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撰写报告,汇编论文集、学生习作集。
(一)研究结论:
清明节是关于生命的节日,清明节文化需要正面弘扬。
①要尊重生命
②记得回家过清明节(记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生日)
③清明节要缅怀的心,而不是攀比(心祭重于形祭)
④活吃一颗豆强过死得一座楼
⑤思念,不能单单给逝者
⑥我们也会成为老人(养老敬老很重要)
⑦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⑧呼唤“文明清明”
(二)课题研究的收获、心得
1、增强了传统文化意识,深入了解了“清明节”文化的历史、现状。
2、通过了解探究,知道了清明节的重要意义。首先清明节是关于生命的节日。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的生命,激发现在的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等,感谢自己的先人赐予我们生命,对先人给予我们生命表示感激和敬畏。我们现有的生命如何延续过去的生命,用过去的生命来激发今天的生命,这个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自己的亲人的思念,这种缅怀成为一种民族的风俗的时候会成为一个种族繁衍仪式的作用。一个民族要繁衍自己,首先要感激先人给我们生命。所以这个绝对不是迷信,中华民族几千年为什么能够延续不断呢?就是因为我们有敬祖保本慎终追远的传统,缅怀先人,子孙后代一代代的传下去,不可小看这种观念,这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一个内在的动力。
3、清明节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要借助祭祀等仪式,“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看似关心的是死亡问题,落脚点却是现实世界,是如何让活着的人在追思和感悟中得以焕发生机并道德醇厚。
4、学会把查询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结,提高作文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味,并由此提高生命的品位。
5、通过调查研究,学会了交流、沟通、询问等交际方式方并体会到合作的力量与快乐。
6、充实学习生活,在进行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研究过程中增长了许多知识。